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文言文伶官传序文言文注解与翻译

伶官传序文言文注解与翻译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199次    栏目:文言文

标签:文言文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伶官传序文言文注解与翻译,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告诫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 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 前:向前

  2.仓皇东出 东:向东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1.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2.泣下沾襟 泣:泪水

  使动用法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使动

  2.凯旋而纳之 纳:使收藏

  形容词作动词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其:(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至于:(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 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所以:(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还矢于王,而告以成功 成功:(古义)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

  (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

  重点实词

  1.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 原:推究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组:泛指绳索

  3.抑本其成败之际 抑:或者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所有的

  重点虚词

  1.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应当”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代词,他,代庄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2.以: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 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介词,“用”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以锦囊盛)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固定句式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通假字

  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课文研讨

  内容和结构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但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做了记载。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其精神也符合晋王和庄宗的情况,所以欧阳修把它选入文中。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论的依据。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1] [2]  下一页

伶官传序文言文注解与翻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