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03-14 12:40:34    浏览次数: 202次    栏目: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2017年高考考点讲义全集:现代文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②推断混淆不同语气。
“或然”“必然”不分。有时,如果使用或然语气的限制语——如,“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推断可能成立,因为使用了表示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一定”“必定”“肯定”——导致推断不能成立。有时则是相反。例如,“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若改为“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在其他地区可能被人类所利用”,改为或然语气,限制区域,则能成立。

③推断不合常理。
例如,上一题的选项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不可能“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④推断与原文相悖。
例如,上一题的选项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造大自然。”文本引用歌德的名言 “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意在强调“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加剧了沙尘暴,又在警醒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而选项的前提却歪曲理解了原文,推断自然也就同原文相悖。 
总之,信息的推断不是凭空进行的,只有充分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同时明了命题人设置选项的陷阱,破译了干扰的“密码”,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作出理性的推断。

 
  

 
第三节   分析与概括

这一节讲述三个知识点:
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
概括就是把阅读理解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述出来,是提炼文意、综合归纳的过程。而概括离不开分析,只有在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的概括。
分析就是把整体分为局部的过程,是对文章思路、结构、内容要点的梳理,是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含蓄的内容明白化。
一般地说,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的筛选,多用分析的方法;
而对信息的提取,对文章内容主旨的归纳,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则需综合运用分析与概括的方法。

一、概括
(一)概括的要求
    ① 内容要全面。一段话、一层意思到底讲了几点,讲了哪些内容、几个方面。得说清楚,概括的时候不能丢。
    ② 语言要简明。要用最少的话说出所要概括内容的全部意思。
③ 体现作者的倾向性。语义概括的情感倾向必须体现、必须和原文的情感倾向一致。    

(二)概括方法:概括在方法上也多种多样。常用的有三种
①提取要点,即判定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在阅读中仔细体会、推敲领会句段的含义,结合作者意图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③综合归纳,有时需要概括的内容包含了多层意思,要依据试题的要求进行取舍,注意概括的周全。 把文中的关键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答案,或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抽象说明。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经过提炼把几个要点综合起来。

(三)概括题答题指要
从本质上讲,答题质量的好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读者与作者的书面沟通是否顺利;一是读者与命题者的命题思路是否一致。作为阅读者必须兼顾这两点。从答题操作上来讲,我们主张先整体感知,阅读全文之后,一定要看一看文后的题目(特别是最后一个判断题,往往此题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 然后梳理文脉, 圈定范围,试着答题,最后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1)审查题干,明确答题角度和内容
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的方式。近年来,直接发问的题目减少,间接发问的题目增多,这时读清题目就显得很重要。因此,应该训练细心严格地审查题干。首先看看问什么,要我们答什么,用什么形式作答,要理解准确;其次是指答案的切入点、归结点要同试题一致。
譬如,问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或 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你就应该直截了当地写道:“原因是……”“根据是……”。
具体做法是,读题时把握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明确一道试题中共有几项要求,用铅笔做出标记,以便答题时一一扣紧,使答案更准确。
例1  2000年第23题
(1)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
(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两个小题回答的角度、内容完全不同,这时就要解读清楚题干:
(1)要求谈“关系”,要从结构的角度人手,要求联系倒数第三段,
(2)要求说“意思”,要从内容上进行概括,要求联系全文。
只有像上述一样充分审读清题干,才能使问和答一针对一线,不然的话。很容易造成答非所问,甚至自相矛盾。
  
(2)理清层次结构,关注标志词语
一段阅读材料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分清层次,然后逐段逐层进行概括。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所选的文章层次清晰。特别是每个段落的内部往往有标志性词语。考生在阅读时,抓住体现文章思路、标志着话题 转换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从 ……来看(分析)”、“再从……看”这些词语,然后在每一层次中提炼关键词语,并加以整合。
关注这些标志性词语,常常能使一些题目迎刃而解。
   
(3)探究文章主旨,关注“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指在文章最后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它是散文的惯用技法,也往往是命题人选定的命题区之一。因此可借助文中用以寄托情感、表现情思的“意象”(借以表达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来探究作者产生某种情感的缘由,进而理解作者的用意所在。
例2  2002年北京卷《一片树叶》第22题:“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在《一片树叶》这篇散文中,作者写道:“哪怕是庭院的一棵树,一片叶子。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也可从中深刻领悟出生命的意义。”
那么,作者所领悟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 关注标志词语,我们可以发现是作者按照“从今年仲夏开始——回忆去年初冬——今年夏天——初夏——暑天——秋季一明年春天”这一顺序,通过对这片树叶从新生到消亡再到新生的全过程的描述,最后两段卒章显志,表明了作者的独特情思。要注意以下两处:
①第二段的结论句:“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不停地转化。”
②最后一段作者用转折句所强调的内容:“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时,你应当感到安宁”。
这两句话即作者观察一片叶子所获得的感悟,也是文章的主题。
  答案A.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的态度. B.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
 
(4)检索命题范围,全面地把握作者的观点 
“命题范围”,即正确答案在原文中的依据之处。对检索范围界定得准确,答案就可能合格或接近于合格。这步工作很重要。具体做法有二:
     首先,按照题干中的要求,选定大体上合适的阅读范围。再以句号为界对阅读范围内的语句进行切分。不切分的话,好像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很难缩小有效阅读区间的范围。切分之后,比较容易确定与答案要求相近的语句,舍弃无用的语句,核准有效的语句,对选项正误的判断或以文字简答就方便多了。
      其次,确定大体上有效的阅读范围之后,或顺藤摸瓜,或逆向推求。 整体把握这个前提, 联系上下文、前瞻后顾、整体全面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准确地概括。 

阅读2002年全国卷
话  说  知  音   (林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



www.deyou8.com
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