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测试中信息筛选题中六大最易失误点
11-14 22:55:21 浏览次数:
526次 栏目:
古文与文言文
标签:古文与文言文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文言文阅读测试中信息筛选题中六大最易失误点,
文言文阅读测试中信息筛选题中六大最易失误点
信息筛选题是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中的一类常见试题,一般采用选择题题型。命题者从原文中摘取若干句子编组,要求考生按照题干要求作出选择,题干一般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组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基本思路是:对试题提供的所有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或是确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考察各组句子,看组内各句是否全部符合题干要求,进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那一组。这样看来,探究命题人设置干扰的方法,无疑是我们破解信息筛选题的一条捷径。归纳起来,命题人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
一、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如2007年高考广东卷第7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
B.①又复视?鹁恚?类冗杂可删②于是渐不信孤
根据语境“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鹁恚?类冗杂可删”可知,句①是写王生的,而命题人却将它“嫁接”到了郭生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又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9题: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要“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就应该看“民众”的反应。而⑤⑥两句写的却是“皇帝”的所为、所感,这也属于表现对象的错位。
二、方法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3题: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
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仗义执言”意为“为了正义说公道话”,它表明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指定要求是“语言描写”,而⑥句却是孟尝就任合浦太守后所做的兴利除弊之事,而非“仗义执言”,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www.deyou8.com
再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①法能行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题干对“重礼义教化思想”的方式要求是“直接反映”,而句①是通过写“法”的“不能……”来衬托“礼义教化”的“能……”;句③是通过写“越人风俗”使人“苦而有荣”来衬托“礼义教化”使人“无苦而有名”; 而句⑤则是通过“风”的比喻来写“礼义教化”的作用。这三句都是典型的间接反映,显然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三、概念错位
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如2006年高考重庆卷第10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B.①首毁yin祠三十余所
②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①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②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古代汉语词典》对“行”“义”的解释是“德行”“道义”,而B项的句①和C项的句①都是张养浩任堂邑县尹期间所为之事,前者旨在教化民风,整顿社会风气,后者表现其执法如山,敢于碰硬。两者都是其为官“职分”内应做之事,既不能称“德行”,也不能称“道义”。考生如果对“行义”的内涵把握不清,就极易陷入筛选的误区。
再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11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讲究孝道”和“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A.①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
②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
B.①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
②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
“乐善好施”是指“爱做好事,喜欢施舍”。它的特定内涵是:施舍的对象必须是“外人”,施舍的原因必须是“穷困”。而A项中句②的“人产计口给食”说的是对家人按人口定量供应粮食,它的对象是“家人”,原因是“勤俭持家”,所以不能称为“施舍”。“孝道”是指“奉养父母的准则”。它的特定内涵是:奉养的对象是“父母”。而B项中句①对待的是“诸兄弟”,所以不能称为“孝道”。
www.deyou8.com
四、主旨错位
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美德是个筐,事事往里装”,命题人看准了这一点,往往在“某一种”传统美德的“点”上命题,制造出“主旨错位”的误区。如2006年高考天津卷第13题:
下列句子中反映寇恂机智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
②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⑤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句①反映了寇恂执法严明;句②和句⑤写寇恂为了不激化矛盾,对贾复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它反映的是寇恂舍己为国,顾全大局。上述两者虽为美德,但显然与题干要求表现的主旨“机智有谋略”不合。
再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第11题: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
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
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
句②的上文是“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吼震地,众皆奔走”,该句表现了王戎的勇敢镇定;句④的上文是“父浑,凉州刺史……及浑卒于凉州”,该句则表现了王戎的清廉高洁。上述两者虽为美德,但显然与题干要求表现的主旨“聪明睿智”不合。考生如果无视题干对“主旨”的要求,见“美德”就选,就极易陷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
五、事件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如2006年高考湖北卷第11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C.①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②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该项中的句①,如果就事论事,说当时士大夫由于“崇尚空谈”,导致了“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的可悲结局也未尝不可。但只要揣摩语境“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就不难洞察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优闲”,即“养尊处优”。考生如果只看选项的字面意思,不去细心揣摩语境,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筛选误区。
再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第9题: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荣“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A.①天子宁有种邪 ②重荣箕踞慢骂
C.①重荣诱之入塞②而充无厌之欲
www.deyou8.com
A项中的句②如果就事论事,似在“非诮高祖”。但根据语境“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可知,“箕踞慢骂”是安重荣在自己的属地针对&ldqu
文言文阅读测试中信息筛选题中六大最易失误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