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学习方法09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二)

09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二)

    11-14 22:55:21    浏览次数: 514次    栏目: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标签:初中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deyou8.com 09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二),
3)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1)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
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4.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
5.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2)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6.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7.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8.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www.deyou8.com
9.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10.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书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十七《墨池记》※
1.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不是天资所致,而是后天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结果。
2.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槛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勉励学生。“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于”
3.对几个设问句的理解(内容、语气)
4.文章主旨
文章从记述墨地遗迹入手,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达于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出于“天成”,从而阐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靠勤学苦练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5.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临川墨池和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事迹,阐述了关于学习的道理:不论研究学问,还是深造道德,只有专心致志,弹精竭力,才能双得成就,达到理想境界。
十八《曹刿论战》※
1.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三段,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2第一段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曹刿“请见”的原因。
3.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的对话有几问几答?
共三问三答。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4.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因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因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 旗靡,故逐之。”
6.“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1) 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罔然进军。
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7.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1)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8.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4)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www.deyou8.com
9.本文的详略安排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论战。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10.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
11.曹刿、鲁庄公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本文有几条线索?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1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14.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十九《上枢密韩太尉书》※
1.作者在写好文章方面提出什么观点?他是如何证明这一观点的?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养气?
作者提出了孟子和司马迁两个例子,指明了要养气,一要注意内在修养,二要注意外在阅历。
3.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以养其浩然之气。”
4.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1)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2)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