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中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deyou8.com
09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一),
2009中考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
一、《论语》※
1、 各章大意
答:1、“学而”章:对学习要认真,要按时复习;对人要热忱,要大度。
2、“温故”章:既要温习旧知识,又要有新的体会。
3、“学而不思”章:读书和思考二者不可偏废。
4、“子贡问”章:要善于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
5、“默而’漳:孔子的学习方法——“默而识之”;孔子的学习态度——“学而不厌”;孔
子的教学态度——“诲人不倦”。
6、“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向周围人的一切长处学习)。
7、“诲女”章: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强以为知)。
8、“知之”章:要以学习为乐(爱学习固然是好,还要从中感到快乐)。
9、“子在”章:要珍惜时间,不停地学习(或照“注释”讲也可以)。
10、“吾尝”章:若思无益,不如多读书。
2、主题思想
答:参照第1条。
3、分别从哪些角度谈学习问题的。
答: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
4、本文是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阐述句子有哪些?
答:阐述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孔子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学而不厌”(人要有好学精神, 学无止境)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人要虚心求教)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要珍惜时光, 努力学习)
阐述学习方法的是:“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 需要按时实习才能掌握)
“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 才能从中有新的体会和发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思, 无益, 不如学也”。 (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默而识之”(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 不断积累知 识)
二、《桃花源记》※
1、层次结构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树林、进入桃源、走出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顺序。
第一部分(l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为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后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www.deyou8.com
2、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为什么?
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
3、怎样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剥削,人民生活安定和乐的社会,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人民的愿望。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林之美的?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
作者从桃林之长、桃林之纯、草之鲜美芳香,花之缤纷飘落,描写出桃林之美。写桃林之美有两个作用:其一,有了桃林的奇丽景色,才引起渔人的惊诧、好奇心,他才会“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花源。其二,有关桃林的这些描写,颇具神秘色彩,已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从氛围上作了铺垫。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什么
表现桃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
6、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7、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8、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9、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皆叹惋”什么?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1、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12、课文以什么为线索?请具体列出。参考第1条答案
13、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5、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三《三峡》※
1、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物的?
文章总写了三峡的山势,突出三峡两岸山岭绵延峻峭,再写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春冬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从侧面衬托了冷清萧瑟的秋色。
2、文章第2段和第3段各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何特点?
第2段:写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势凶猛迅疾的特点。
第3段:写春冬季节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
3、本文的中心
作者通过对三峡地形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4、写作方法
先总写三峡地貌,再按复、春冬、秋分别写出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
5、层次结构
第一段:山高而连绵不断。
第二段:水急而航行艰险。
第三段:写春冬之时景色的优美。
第四段:写雨后霜晨景色的凄清。
www.deyou8.com
6、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
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腾的江流,以及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或山、水、树、猿鸣)文章先写三峡地貌,重点写山,然后又分别描绘了四季的景象,先写夏季三峡的江水;再写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三峡秋天的景色。
7、三峡地貌总体特点是什么?
地貌总特点:山势连绵,遮天蔽日。
夏季:水势迅疾凶猛。
春冬:景色秀丽奇绝。
秋:幽静、凄凉。
8、“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春冬水涸之季,下滩的水雪浪飞溅,故为“素湍”;水清流缓可谓“绿潭”。“素”“绿”色彩相间,“湍”与“潭”一动一静。
9、“清荣峻茂”
以“清”字状水,以“峻”字状山,以“荣”字状柏树,以“茂”字状草,水清、树荣、山峻、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
10、“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作者并不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字加以暗示,以概括之笔写深秋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自然也是凄凉之情。
11、“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不再写山、写水、写树,而是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12、最后一句,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将三峡的凄清、空旷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以渔者歌谣作结,凄凉哀婉,使读者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四、《与朱元思书》※
1、段落大意:
文章的第一部分,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文章的第二部分,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文章的第三部分,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