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学习方法09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二)

09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二)

    11-14 22:55:21    浏览次数: 514次    栏目: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标签:初中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deyou8.com 09中考语文古文重点20课篇目练习题(二),
2.第2段如何写景? \"衔\"、\"吞\"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特点概括地描述了岳阳楼的景象。首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集中在洞庭湖,接着从空间写了浩瀚的湖面,又从时间写湖上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象。六个短句,既精炼,又有气势。\"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
3.第3、4段写了什么内容?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分段来写。
4.第2段写\"岳阳楼之大观\"中的“此”指代什么?
5.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笔。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
7.作者发了什么议论?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发这样的议论?
作者借虚拟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与上文的迁客骚人对照,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批评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批评,也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规劝。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从正面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怀抱。作者在文章末尾用这样的精神自勉,其中当然包含对好友的期望。
8.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www.deyou8.com
9.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
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形\"、\"不行\"、\"倾\"、\"催\"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10.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如果有,是在什么时候?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
十五《鱼我所欲也》※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
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4.“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5.“非独贤者有是心”的“是心”指什么?
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6.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7.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8.本文的论点、论据、论证各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2.文章的论点及论证过程。
本文先举例,再说理,最后归纳中心论点,层层深入。第一段举出了六个人的相同经历:经过艰苦的磨练而后成就大业。第二段总结第一段,从个别到一般,证明“生于忧患”。第三段由个人的成长谈到国家的治理,正反结合,说明受磨难的益处,前者论证“生于忧患”,后者论证“死于安乐”。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www.deyou8.com
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怎样理解第三段的第一句话。
这句话是紧承上文的“动心忍性”四字而来。作者想告诉人们,常犯错误、内心忧虑、思绪阻塞、言谈举止中显露出的困苦,这些都是人们常常要经历的磨难,只要有改正的决心,只要振作精神,只要不懈地追求,付诸行动,“忧患”起来,“动心忍性”,就一定会在“忧患”中生存发展。
5.写作特点
1.据事论理,层层推进。2.语言精练,精用修辞。
6.第三段,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7.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十六《出师表》※
1.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2.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象下,做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3.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提出了三条建议。
1)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2)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