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2017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金蓓蕾 汤振纲
(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
[摘要]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对2007年重点期刊有关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文章进行了收集、整理,并总结此年度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特点,为未来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以及具体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历来是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范畴。2007年度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热点纷呈,众多专家和语文教师从不同角度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2007年度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阅读理论研究继续深入
针对阅读教学理论基础的讨论,大多集中在理论发展的过程和具体某阶段的理论探讨上。
李国栋老师研究了诸如文本主义、接受美学、建构主义、对话理论等近年来深刻影响语文教学的理论思潮,将阅读理论的发展划分为“阅读的三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接受主义取代了文本主义,第二次革命是对话理论对接受主义的改造,第三次革命是建构主义的兴起。李老师认为:文本主义倡导阅读就是对作者写成的文本的正确解释。接受主义则认为,文本是作者、作品、读者、社会等诸因素共同形成的结果,其意义只能在对话中得以实现,意义的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话的参与过程。而建构主义又前进了一大步,认为文本的价值只存在于阅读中,是在阅读中不断建构的,它并不明晰和确定。在李老师看来,阅读学所走的一条路径是解释——解构——建构,而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正走在解构的路上。[1]
郝毅、王忠等老师具体对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剖析。他们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出发,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他们要在主动改造和重组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来代替。因此,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他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讲授知识,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2][3]
由于对阅读理论的深入探讨,让人们找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规律,为探寻有效的阅读教学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比较研究渐成气候
本年度许多专家、教师都运用比较分析的手法对古今中外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进行了研究,在阅读教学研究领域,比较研究渐成气候。
存少辉老师从“朱子读书法”中获得了现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他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学生阅读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扎扎实实地发展阅读能力;通过重视阅读教学的根本——“读”,结合读书法“熟读精思”的原则,体会古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丰富内涵;借鉴朱子“虚心涵泳”的主张,在阅读中加强对话和交流,指向学生的个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反复咀嚼品味,领悟思考,虚心涵泳,最终达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道德修养的目标。[4]
赵年秀老师以叶圣陶阅读课程理论为视点,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参照,分析新课标在于读教学方面的利弊。赵老师认为:新课标合理的在以阅读文学经典为途径,学习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培养“读解和欣赏的能力”、学习并运用阅读策略与方法、加强阅读实践活动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叶圣陶的阅读课程理论;而在阅读课本选文标准、阅读课本选文种类、文言文阅读要求、情感态度培养方面对叶圣陶阅读课程思想进行了不合理的舍弃。赵老师最终认为:更多叶圣陶阅读课程思想可以融进新课标中,成为指导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支点。[5]
冯文达老师从“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个独特的视角深入研究,结合现阶段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学生知识层面、师资条件和教学设备等问题的困扰,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仍然举步维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主导”,学生难成“主体”,因而不少教师不免会发出沉重的感叹,引发农村中学应如何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的思考。冯老师认为:农村中学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不能简单地采用“填鸭式”教学,不应以教师的行为代替学生的阅读行为;作为老师,应作引路人,给学生阅读空间和时间,尊重阅读个性,并加以耐心引导,让学生有怀疑、探索和求实精神,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读出自己的“色彩”,使阅读体验和感悟真正落到实处,使阅读有所升华。[6]
在分析了国内情况的同时,王爱娣老师更谈到了美国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情况,特别是对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方法进行了分析。美国阅读教学强调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和策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水平。从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过程的监控,到阅读理解和表达的方式等等,教师需做出细致具体的指导和要求。从王老师的论述中,让我国研究者有了新的方向。[7]
(三)实践操作研究量大面广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具体开展实践操作的文章,是本年度研究的重点。众多专家、老师在各个方面提出了实践操作的思考和探讨。通过笔者的分析,2007年度主要有以下七种个方面的讨论值得关注。
1、相关操作理论的阐述:
原理是实践的基础,它能够很好地指导实践。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一些实践操作的原理分析也着实重要起来。
张金保老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规律作出了研究。张老师认为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先个体阅读后群体阅读的规律、遵循先整体感知后分析研读再整合评读的规律、遵循文体决定阅读形式的规律。只有遵从阅读的规律,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
张磊磊老师对“前见”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索。前见与阅读的主体性、个体性、创造性都有着重要的联系,是学生主体展开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受制于前见(或前理解)的理解始终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读者在作品中读到的始终是自己,是自己的前见与作品的相互迎迓。教师应具备一种警醒意识,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去除错误的前见,扩大、增加合法的前见。只有真前见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不带有严重的偏狭。[9]
还有许多老师对原理进行了研究分析,如亓成功老师对阅读教学的“起点”进行了思考,孙建平老师对有效阅读展开了分析。对这些原理的探讨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0][11]
2、个性化阅读的解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被放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许多专家、教师对个性化阅读的相关问题和策略展开了研究。陈艺苑、张贤英等老师认为,在语文个性化阅读中要注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可通过导读、问题、对话、合作学习等策略对教材进行颠覆与重建,改进教师教法,增加反思和历练教学,最终在阅读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个体化。[12][13]
而在这个过程中,武永明老师认为,由于人们片面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多元解读,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些隐忧和误区:对文本及其作者表现出极不尊重的态度,甚至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意识和逆反心理;对一些文学经典的阅读指导,脱离作者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只就文本本身进行所谓的个性化解读,使这些文学经典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大打折扣;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漫无边际的任意衍生,导致阅读训练价值的失落;课堂上缺乏真正意义的对话,语文教师丧失了主导作用;无视不同性质的文本,一味强调个性化解读,导致个性化阅读在文本范畴上的泛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这些都是要注意的。[14]
3、文本地位的探讨:
对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的地位到底是怎样,众多专家、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王传霖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在阅读过程中,要尊重阅读者的主体地位,激发强烈的自我需要意识,还学生以自我感悟的机会,重视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王老师把文本定位成了一种辅助的工具,以此来激起学生的主体地位。[15]而屈伟忠、王兆平等老师还补充了“原文意识”。他们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只有重视阅读教学的原文意识,才能使教师对文本全面深入地钻研,从而在高于学生的认识前提下, 对学生的学习有正确的指导;应重视节选作品的全文意识、突出删节文章的足本意识、增强翻译作品的多版本对照意识,引领学生亲近文本、了解文本、拓展文本,从“近距离”到“零距离”再到“远距离”,真正使用好文本。[16][17]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