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爱莲说备课详细材料(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我们可以把《爱莲说》的结构概括为一条线索,两个陪衬,三种类型;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一条线索。本文的线索新颖而独特,作者把“爱”这个主观感情作为线索,用它贯穿全篇,将全文连缀成整体。全文共有八句,“爱”字出现了七次,几乎一句一个“爱”字。起句开宗明义,指出“草木之花”可爱,一个“爱”字紧扣题目,把自然界中的花与人们主观感情结合起来。正因为花有可爱的素质,人们才都喜爱花,但同样是爱,不同的人爱的对象亦不同,作者分别指出:晋代陶渊明有他的爱──“独爱菊”;李唐以来的世人也有他们的爱──“甚爱牡丹”。这里,陶渊明何以爱菊,世人何以爱牡丹都没有点明,这是作者故设疑点,以引人入胜,然后进入正题,袒露胸怀,表达了作者自己之爱──“独爱莲”,紧接着作者以“爱”字作谓语,连用七个分句作宾语,用墨如泼,一气贯下,着力写出莲的七种高贵品质,既突出了“莲”的可爱,又初步解释了“独爱莲”的原因。第二段,作者在前面描述“爱”的对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爱”的实质──即莲花的精神。三个排比句,点明了喻意,深化了主题,升华了思想,告诉人们:莲花的外形品性固然可爱,莲花的内在精神更值得人爱。结尾处又就“爱”抒发感慨:爱菊已少,爱莲何人,而爱牡丹何众!感情深沉,引人深思。全篇“爱”字贯穿始终,反复出现,衔接自然。
两个陪衬。周敦颐在本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以宾衬主的手法。文题是“爱莲”,开篇却不提“莲”字,而是从花的总类──“草木之花”写起,若即若离,本来是“独爱莲”,起句偏说可爱的花甚多。可见作者从下笔就开始运用陪衬的技巧了。所以说,起句是把“草木之花”作为“莲”的总的陪衬。接着,作者在着好底色的画面上又淡淡点出一枝菊花,但未着重彩,只是把它作为“莲”的旁衬。再接下去,又勾勒出一枝牡丹,重在写意,用它作为“莲”的反衬。这里的一“独”一“甚”,一褒一贬,两相对照,均是衬托。在陪衬安排好了之后,作者才挥动蘸满感情的画笔,开始着意绘“莲”,真是“曲径通幽”,拨云见日。作者在描绘“莲”时,再不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是浓墨重彩,工笔细刻了。至此,完美高大、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突现出来,使人魂动神移,心向往之。可见作者这种多方陪衬,逐层突出(在众花中突出菊、牡丹、莲,在菊、牡丹、莲中,又单突出莲)的手法的高妙。
三种类型。文章的前一段,作者在“草木之花”中单撷取来品性不同的三种花──菊、丹、莲;爱这三种花的也是品性不同的三种……陶渊明、“世人”、“予”,花人相照,别有意趣。在第二段里作者指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笔宛如画龙点睛地把菊、牡丹、莲的象征意义点了出来,把三种花的品性与爱花人的品性联系起来,花人相融,翻出新意。
前段中的三种花,至此被用来象征人世中的三种人:菊迎风斗霜,独放幽香,象征孤高自傲、避居山林的“隐逸者”;牡丹色彩绚丽,妩媚娇艳,象征富贵华丽、趋炎附势的“富贵者”;莲清劲坚贞,卓然独立,象征举止端庄、人格高尚的“君子者”。在这里,作者明写物而实写人,明写物理而实述人事,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感情、不同态度:惋惜、讽刺和赞美。可谓借花抒情,情深意长。三位一体,作者通过赞美“莲”,达到赞美君子的目的,赞美中透露出作者的人生观与处世观,赋予了“莲”以政治内容和社会意义。
(关四平,《一波三折跌宕多姿──〈爱莲说〉结构浅析》,《语文学报》1982年第1期。以下简称“关文”)
十六、关于本文的修辞手法
为使文章含蓄而不隐晦,言简而意自明,《爱莲说》充分调动了排比、对比、烘托、设问、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如结尾时,作者以“噫”这个感叹词起领,引出三个排比句:“菊之爱……宜乎众矣!”这三句,一陈述,一设问,一感叹,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强烈。文章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正体现了这篇文章在篇章语言上的鲜明特点:简洁洗练中寄寓着丰富的感情,平稳恬静中蕴藏着深厚的功力。
(鲍志伸,《〈爱莲说〉教学琐议》,《语文学习》1982年第5期)
《爱莲说》中比喻和暗讽的艺术手法运用得非常纯熟。“花之隐逸者”,“花之富贵者”,“花之君子者”,以花喻人,不同的花被比喻作不同的人,同时指出了赏花人与花的共同点。隐士高人爱菊花,道德君子爱荷花,富贵中人爱牡丹。最后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反话作结,暗讽世人,却不直说,反用一“宜”字,故意说牡丹被众人喜爱是适宜相称的,讽刺得委婉而含蓄。
(关文)
本文的比喻运用得也很巧妙。把菊花比喻为“隐士”,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把牡丹比喻为“富贵人”,用它的浓艳,表现人的庸俗;把莲花比喻为“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清高。特别是描写莲花的这段文字,处处扣紧“君子”的性格特征:用“出淤泥而不染”,借喻君子不随时俗,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用“濯清涟而不妖”,借喻君子洁身自好,不阿谀逢迎权贵;用“中通外直”,借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用“不蔓不枝”,借喻君子纯正无邪,不拉拢勾结;用“香远益清”,借喻君子品格高尚,声名远扬;用“亭亭净植”,借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借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重。这样写,就把莲花的特质和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则写人,从中可见出作者的情怀和操守。
(李文)
作者娴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了花儿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菊花,是隐逸者的形象;牡丹,是富贵者的形象;而莲花则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娴静多姿;又像高洁不凡的雅士,风度翩翩;还像洁身自好的君子,高标傲世。当你读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段写莲的文字时,你会不知不觉地被少女的美丽、雅士的风度、君子的情操所吸引,所感动,而情不自禁地倾慕于他们了。
(苏文)
十七、关于本文的表现手法
全文先后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见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这三次衬托,各有各的作用,而每运用一次衬托,主题就更加深一步。
(李文) &
www.deyou8.com
nbsp;
对比的手法,本文也运用得很好。作者在文中要赞颂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反衬中突现了出来。而对牡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不良风尚之盛。菊花和莲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自然然地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的心目中。
(苏文)
《爱莲说》写水陆草木之花,无论是写莲,还是写菊与写牡丹,都有丰富而深邃的象征和寄托,作者真实的用意是借花喻人,这就是以实带虚,即小见大。文章把叙说对莲花的爱好作为构思的立足点,以抒发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含蓄而不隐晦,言简而意自明。
为了增强文章的气势,充分展示莲花不同凡俗的高贵品质,写莲花的形和神,则极力渲染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实际上比喻君子的胸怀磊落、行为正直、美德广布、品格超群,用的是双关手法。这五个短句,衔接勾挂非常紧密,一气呵成,历述莲花外形和品格的可爱,并把作者所寄寓的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鲍志伸,《〈爱莲说〉的章法特点》,《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8、9期)
十八、关于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古朴自然,平浅晓畅,句法活脱,这和作者所提出的“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是分不开的。在短短的不足120字的小文里,时而用对句(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时而用排比(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时而用长短相间、错落有致的散行语句(如第一段中“晋陶渊明独爱菊”以下三句),从而产生了文字活泼、句式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此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如“出淤泥而不染”“不蔓不枝”,今天我们还经常引用,并赋予了新的含意。
(李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