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苏教版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课内外联读——《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

苏教版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课内外联读——《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277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苏教版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课内外联读——《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

第20句,最后一句了。

我高声领诵:“毛泽东说——”

孩子们情在弦上,蓄势而发: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天”字落地,我没有给孩子们休息的机会,我紧接着高声诵道:

“我们说——”

孩子们愣了片刻,因为这是朗诵材料上没有的。

音乐依旧钝响,一弦一柱真真切切。

我一字一顿:“孩子们,认真想想吧……”

每一双眼睛中都像要喷火,每一个孩子的表情都无比庄重。

《赤壁怀古》依旧地回响,一如洪钟大吕。

这时,下课铃声响起……

(摘录自新语文初中资源网站http://www.xinyuwen.com/Article/8x/6/122920.html,略有删改。)

(编后语:这是一位老师执教古文名篇《岳阳楼记》后的课堂记录,我们在这里不讨论这节课本身怎样,不讨论这个教学记录写得如何,也不去深究学生们的发言是否有那么高的水准,我们只是借这一课型,和同学们分享:学习古诗文,诵读有多么重要,找到并掌握诵读的好方法有多么重要。这节课给了我们以下启发:语文的基础积累是可以通过诵读来完成的,语文的育人功能是可以通过诵读来达到的。一句话,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可以通过诵读来体现的,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可以通过诵读来提高的,而诵读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靠我们去用心体会了。)

拓展视角2:

《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这两篇古文在语言上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讲话都很有艺术性。《烛之武退秦师》写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而临危授命的烛之武竟然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穆公,不但撤回了进攻郑国的秦军,而且还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退兵,从而化解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的成功,告诉我们机智善辩多么重要。同样,魏征以《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向唐太宗进言,并获得成功,也说明了掌握说话艺术多么重要。

下面这篇文章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如何进言,值得一读。

选文2:

优孟“葬马”

李关怀

楚庄王非常喜爱马。他的马穿锦绣的衣服、住华丽的宫殿、喂美味的枣肉,结果,有一匹宝马由于“养尊处优”,最后死于肥胖!楚庄王难过极了,要满朝文武大臣集体致哀,要用埋葬大夫的礼节埋葬马。左右大臣纷纷劝阻,楚庄王一概不听,还传下一道通令:“有谁还敢来劝阻,格杀勿论!”

楚国有个叫优孟的人,听说这件事后,闯进王宫,仰天大哭。楚庄王大吃一惊,问他:“你为什么哭?”

优孟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回答:“马是大王最心爱的东西,我们楚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要什么有什么,却只用大夫的礼节埋葬,实在太委屈这匹马了,有失我们楚国的体面。”

楚庄王问:“那应该怎么个葬法呢?”优孟回答:“依我看,还是应该用埋葬国王的礼节才好。用雕花的玉石和花纹精美的梓木分别做内外层棺材,调遣士兵挖掘墓穴,让老弱病残运送土方。出殡那天,让齐国、赵国的国君在前面引幡招魂,韩国、魏国的国君在后面护送,再修建一座富丽堂皇的祠堂,用整牛整羊来供奉它的牌位,还要追封它为万户侯,让天下人都知道我们大王把人看得很下贱,而把马看得很高贵!”

楚庄王羞愧难当,忙问:“我的过失难道有这么严重吗?那我现在应该怎么办呢?”

优孟说:“这很好办,请大王以六畜的礼节来‘埋葬’它,用铜锅和炉灶分别做内外层棺材,用姜、葱等香料做陪葬,用大米饭做祭品,用火光做衣服,用大家的肚肠做坟墓,这样埋葬就可以了!”

楚庄王考虑再三,为免遭天下人唾骂,命人把马剖开煮熟吃掉了。

智慧眼:

优孟冒着被处死的危险,前去劝说楚庄王,他机智巧妙地反话正说,充分揭示楚庄王做法的荒谬性,使其醍醐灌顶、幡然醒悟,从而改变葬马礼节,使这匹马成了一顿美餐。在这里,优孟巧妙运用了以下论辩策略——

一、顺水推舟,投其所好。楚庄王一意孤行,准备用重要礼节来埋葬爱马,并以“有准还敢来劝阻,格杀勿论”堵塞言路。优孟却“另辟蹊径”,他先以”哭”开路,使楚庄王产生好奇,惊问“哭”的原因。此时,聪明的优孟来了个顺水推舟,说“只用大夫的礼节来埋葬,实在太委屈这匹马了。有失我们楚国的体面”。这样一说,恰恰投楚庄王喜好,使楚庄王产生好感,并迫不及待地发问:“那应该怎么个葬法呢?”这样一来,优孟巧妙地赢得了话语权,拥有了表达观点的机会。

二、反话正说,推而极之。得到说话机会后,优孟反话正说.推而极之:“用雕花的玉石和花纹精美的梓木分别做内外层棺材”、“让齐国、赵国的国君在前面引幡招魂,韩国、魏国的国君在后面护送”等等。这些话夸张得不近情理,既滑稽又可笑,同时也暗含讽刺——讽刺楚庄王人畜颠倒,荒唐透顶!这时,就算再昏庸无道的君主.也能听懂弦外之音。紧接着,优孟话锋急转,一针见血地指出:“让天下各国的人们都知道,我们大王把人看得很下贱,而把马看得很高贵!”使梦楚庄王如梦初醒,又如芒刺在背。

三、逆水行舟,形象说理。随后,楚庄王坦承过失,谦虚征求优孟的意见。优孟来了个逆水行舟,把刚才那些夸张的话语一一推翻,又重新回归正题,说出“葬礼”方式:“用铜锅和炉灶分别做内外层棺材,用姜、葱等香料做陪葬,用大米饭做祭品,用火光做衣服,用大家的肚肠做坟墓。”这段话既形象生动,又风趣幽默;既有情趣,又有理趣;既耐人寻味,又引人反思,楚庄王也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意见!

(选自《演讲与口才》2007年11月)



目标课文:

《秋水》(节选)、《非攻》

拓展视角2:

我们学生常常不知道怎么说理,《秋水》(节选)的说理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先秦诸子散文中有很多的的寓言故事,最为著名的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杯水车薪、揠苗助长、月攘一鸡、齐人有一妻一妾、鲲鹏展翅等等,与古希腊的寓言故事自成篇章不同,我国的寓言故事多附着在说理性的语段里,承担着将抽象转化为形象,将深奥转化为通俗的任务,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变为通俗易懂、是非分明的故事,在形象的故事中寄托深刻的寓意,给咄咄逼人的说辞披上一件温情而美丽的外衣。我们的古人为什么要用寓言说理,一方面固然与被游说的对象多与帝王将相有关——寓言给逆耳忠言包裹了顺耳的糖衣更易于被听者接受,另一方面,也与说理者追求的通俗易懂而又令人难忘的表达效果有关。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学习文章的说理技巧。

选文《庄子钓于濮水》《曾子杀彘》

选文2:

海马的焦虑

小马

从美梦中醒来,小海马觉得这个梦是一个神秘的启示:它现在全部的财富是7个金币,但总有一天,这7个金币会变成7座金山。

于是它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的家,带着仅有的7个金币,去寻找梦中的7座金山,虽然它并不知道7座金山到底在哪里。

海马是竖着身子游动的,游得很缓慢。它在大海里艰难地游动,心里一直在想:也许那七座金山会突然出现在眼前。

然而金山并没有出现,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条鳗鱼。鳗鱼问:“海马兄弟,看你匆匆忙忙的,你干什么去?”海马骄傲地说:“我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7座金山,只是……我游得太慢了。”“那你真是太幸运了。对于如何提高你的速度,我恰好有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鳗鱼说,“只要你给我4个金币,我就给你一个鳍,有了这个鳍,你游起来就会快得多。”海马戴上了用4个金币换来的鳍,发现自己游动的速度果然提高了一倍,海马欢快地游着,心里想,也许金山马上就出现在眼前了。

然而金山并没有出现,出现在海马眼前的,是一个水母。水母问:“小海马,看你急匆匆的样子,你想要到哪里去?”海马骄傲地说:“我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7座金山,只是……我游得太慢了?”“那你真是太幸运了,对于如何提高你的速度,我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水母说,“你看,这是一个喷汽式快速滑行艇,你只要给我3个金币,我就把它给你,它可以在大海上飞快地行驶,你想到哪里就能到哪里。”海马用剩下的3个金币买下这个小艇,它发现,这个神奇的小艇使它的速度一下子提高了5倍,它想,用不了多久,金山就会马上出现在眼前了。

然而金山还是没有出现,出现在海马眼前的,是一条大鲨鱼,大鲨鱼对它说:“你太幸运了,对于如何提高你的速度,我恰好有一套彻底的解决方案。我本身就是一条在大海里飞快行驶的大船,你要搭乘我这艘大船,你就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大鲨鱼说完,就张开了大嘴。

那太好了,谢谢你,鲨鱼。

拓展视角3:

无论是《非攻》、《秋水》还是《烛之武退秦师》,乃至《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在写法上有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运用了比较(或者对比)的写法。写人叙事类文章运用比较或者对比手法,可以使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你看,《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处事方式的比较,项羽自己对刘邦的前后态度的比较,都鲜明地写出了项羽的骄横、简单粗暴、刚愎自用的性格,相比之下,刘邦则充分显示出了机敏精细、能谋有断的性格。比较手法用来说理则可以使文章观点更鲜明,论证更有说服力,笔墨也最经济。在比较说理时,运用得最多的往往又是对比手法和类比手法。你看,《秋水》既有黄河与北海同为壮阔的对比,又有河伯自身前后认识变化的对比,先前的“欣然自喜”与后来的“望洋向若而叹”,形象地告诉人们:如果没有比较,怎么能认识自己的不足呢?令人心悦诚服。而《非攻》中列举的种种不义的事例,诸如“攘人犬豕鸡豚,取人牛马,杀无罪人、抢夺衣裘戈剑”等,一件更比一件不义,然而,如果用它们来与“不义的战争”相比,又算得了什么?这就让那些喜欢发动兼并战争的人自然感到了理屈词穷。我们学习“比较”,就要学会“比较”,我们必须弄清“要不要比”“和谁比”“比什么”“怎么比”等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的比较,才能更好地说明事理。阅读下面的文章,你是否会有一点新的体会?

发表在中华活页文选2008第2期总第243期


作者邮箱: hmzxyangmx543@sina.com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