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岳飞:“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

岳飞:“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

    02-14 02:21:10    浏览次数: 796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岳飞:“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

岳飞:“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

    一直以来,关于岳飞,总有是否“民族英雄”的争执,就此问题,我们不能脱离历史现实,认识问题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但无论持什么观点,岳飞“精忠报国”毋庸置疑。关于“精忠报国”其实也有不同说法。

    “精忠报国”一词源于岳飞故事,其核心词汇“精忠”已成为代表岳飞形象、概括岳飞精神的专属名词。如果只能用一个主题词来概括岳飞,那么当属“精忠”无疑。可是,追溯历史根源可以发现,“精忠报国”实为“尽忠报国”。

    岳飞刺字为“尽忠报国”最早见于《宋史·何铸传》与《宋史·岳飞传》。嘉靖间熊大木编《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中首次出现岳飞刺背的具体情节:乡间好汉邀岳飞一同人山为寇,岳飞“乃令人于脊背上刺‘尽忠报国’四大字。以示不从邪之意”。 “岳飞破虏释王权”一则中,岳飞以背现“尽忠报国”劝阻众人降金;“周三畏鞫勘岳飞”一则中,岳飞再现背上刺字以明心志;“何铸复使如金国”一则中记载岳夫人找到岳飞尸首时的情况:“夫人教去了所掩螺蛳壳,看见岳太尉形容如生不变,夫人抱而痛哭,因解去其项下绳索,脱去血衣,背上‘尽忠报国’四大字昭然不没,只是皮肤杖痕遍身,腥血鲜红。”

    从早期史书偶一提及、简略记载,到以“尽忠报国”作为岳飞小说题目,视其为武穆精神核心,岳飞刺字情节经历了由简到繁、由微至著的过程。“尽忠报国”在作品中时时出现,起到了勾连故事、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精忠”一词源于岳飞之孙岳珂所编《鄂王行实编年》。绍兴三年九月,岳飞因剿寇有功,高宗“赐宸翰于旗上,日‘精忠岳飞’,令先师行之次建之” 。该书另载绍兴四年岳飞部队与金人交战,御赐忠旗神威大作,“皋展‘岳’字帜与‘精忠’旗示之,虏众不战而溃” 。

    冯梦龙《精忠旗》剧中有“御赐忠旗”一折。李若朴责问秦桧,张宪辩诬,施全为岳飞鸣不平,皆以御赐“精忠”旗证明岳飞地位的合理合法。这些表面上是对高宗慧眼识人的歌颂,实则暗喻高宗、岳飞间微妙的君臣关系。在历史现实中,高宗偏安江南,暗许秦桧杀害岳飞,一是害怕岳飞迎回二圣,自己帝位不保,二是害怕岳飞军事势力扩大,重演黄袍加身。

    说岳全传》则言,高宗为召岳飞出山,令皇后亲绣“精忠报国”龙凤旌旗一对。岳飞为之感动,奉诏为国跨鞍征战。其赐旗实质,恰被牛皋一语道破:“那个瘟皇帝,太平无事,不用我们;动起刀兵来,就来寻着我们替他去厮杀,他却在宫里快活。”御赐“精忠”旗不过是高宗施以恩宠、笼络人心的手段。

  “尽忠”与“精忠”虽皆是岳飞精神象征,但在明代,二者还泾渭分明,各有其专属意义。“尽忠”源于岳飞刺字,体现了岳飞志向意愿的确定、对理想抱负的追求,是岳飞自身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精忠”源于皇帝嘉奖,体现了社会评价对岳飞精神、功业的认可,是外部世界对岳飞价值的肯定。“尽忠”与“精忠”,一内一外,并行不悖。在清初,这种自我评判与外界评判终于合流,这就是融二者于一体的“精忠报国”的出现。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事几乎同时现于《说岳全传》等作品,说明此情节应是清初出现并流行的。“尽忠报国”一变而为“精忠报国”,说明故事演变过程中,源于御赐忠旗情节的“精忠”在故事中渐占上风,加之“尽忠”、“精忠”音节类似,容易混淆, “尽忠报国”遂被“精忠报国”所取代。

    “精忠”取代“尽忠”,除去音节相似原因外,另有隐蔽的深层历史文化内涵。“精忠”代表以帝王为代表的外界评判,“尽忠”代表岳飞对于自身行为的期许,“精忠”取代“尽忠”,说明以帝王言行为代表的官方评价、社会评价以强大的力量、绝对的权威压倒个人的自我评价,最终在历史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逐渐成为毋庸置疑的报国象征,成为崇高道德的标志,成为代表岳飞形象的符号。刺字流风所及,竟成为民间效仿的对象。

  因此,可以说“尽忠报国”和“精忠”分别源于刺字事和赐旗事,代表岳飞的自我期许和外界评价,在各自独立发展过程中,对岳飞文学流变起到提炼、深化主题,丰富人物、作品之用。最终“精忠”取代“尽忠”,体现了社会评判超越、覆盖自我评判,占据历史评价主流的规律。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精忠报国”成为岳飞一生行事、精神之象征,并内化为国民精神,浸润国人,泽被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