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矛盾,真是个宝贝,
思想火花
1.以体力或脑力的劳动为代价,从而获得较为丰富的收入,值得仰慕——因为这是以基本的付出为前提的;如果以牺牲个人尊严为代价去谋取不正当的收入,则人所不齿——因为这种做法的本身,就是否定了自己。
2.不少名人生命中许多精彩的段落,往往来自贫困的抚育。从这个意义说,贫困乃是耐人寻味的另一种高品位的富足。只有它,才能使人们在品味了秋凉的瑟缩之后,更加珍惜春暖的温馨。
相关材料
1914年寒冷的冬天•,美国加洲沃尔逊小镇来了一群流亡者。人们给流亡者送去食物,他们狼吞虎咽,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来不及说。只有一个年轻人例外,当镇长杰克逊大叔把食物送到面前时,这个骨瘦如柴、饥肠辘辘的流亡者问道:“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杰克逊说:“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来做。”那个年轻人的目光暗淡下来,他说:“我不能随便吃您的东西,我不能没有经过劳动便平白得到这些东西!”杰克逊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要等您吃过饭,我才给您派活儿。”“不,我现在就做活儿,等做完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杰克逊想厂一会儿说道:“小伙于,您愿意为我捶背吗?”那个年轻人便十分认真地给他捶背。捶了几分钟,杰克逊便站起来说:“好了,小伙子,您捶得棒极了。”说完,将食物递给那个年轻人。后来,那个年轻.人被留下来在杰克逊的庄园干活,成为一把好手。两年后,杰克逊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并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一无所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果然不出所料,20多年后,那个年轻人真的成为亿万富翁,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美国石油大王哈默。
写作要求
以所供材料为核心,再自选一至二则有关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议论的中心要与所供“思想火花”比较贴近。鹏中争吟06田
若要作文,就要有“意”的抒发,有“情”的流露,有“感”的调动。“意”“情”“感”均来自对人、对事、对物的真实感觉,这种感觉哪怕是那么的短暂、那么的微不足道,关键看我们是否善于调动它。其实入微感觉的调动往往就在那么一个“点”,一个有色的“点”,而所形成的篇章就是那个有色“点”向四周的辐射,向纵深的延伸。且看下面两段例文——
[范 文]
1999年12月,对我来说是黑色的12月,从月初开始就不太平,先是嘴唇有一小小的疮口,无法愈合,总是出血。中医说有内热,我不以为然。我想,杜甫“穷年忧黎元”,因而“叹息肠内热”,我有何忧?我有何叹?我何内热之有?难道是为下岗工人之贫苦而忧?抑或为贪官污吏之猖撅而叹?惭愧的是我内已不热,我内冷,……
12月8日去天津,在飞机上,空中小姐送来冷饮,问我要不要加冰块。我想我这内冷之人怕什么冰,我说加。没想到我不怕冰,我的牙怕冰。刚喝了一口,牙就极酸极疼,果然是“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我捂着痛牙,透过机窗,俯视大地,胡思乱想,想到我在浊世红尘已逐渐冷漠如冰,在苍昊碧霄又高不胜寒。可再一想,自有人类以来,人和世界不都是忽冷忽热的吗?非但寰球从未同此凉热,即便赤县也冷暖不均,或一曝十寒,或乍暖还寒,并非始终是令人心暖的热土,君不见,不是还有孩童在失学,还有青壮年在失业,还有老人在失助,还有不少贫困地区的人需要送温暖吗?…… (选自《随笔》2000年第3期)[简 评]
健康难得,人生在世,谁都难保没个小病小灾。嘴唇出血、牙疼原本算不了什么大病,但影响咀嚼的那份痛楚之感,着实让人难以忍受,更何况来自外界的“冷饮”“冰块”的刺激。本文作者就是及时而巧妙地
www.deyou8.com
抓住了触动痛楚的“冷”的感觉这个“点”,由“冷饮”、 “冰块”,想到了以前的“内热”,并由己及人,生发出了许许多多有关“冷”、 “热”的情思。作者把这种“冷”的感觉托付给了“黑色”基调——“病痛”——人的“病痛”、社会的“病痛”,这种代表着“苦难”和“死亡”的“黑色”基调的“点”,就在不着痕迹的强烈对比中给人一种作者在黑暗中苦斗,在黑暗中祈求的感觉。
把握中心“点”构筑立体画廊
[范文]
细察这条少有的深巷却又感到清晰而靓丽。巷道古雅闲寂,洁净平整的青石板从直直的巷口铺向巷尾,两边砌的是整齐的砖角。乳汁般的晓阳从瓦棱溢出光亮,两墙的表皮益发突出青春绿苔。太阳出来,巷道因此而蒸腾出迷蒙的薄雾。常有红杏出墙、紫荆盖瓦、芭蕉叶蹿出境外,伴着不知潜藏何处洞穴的蛐蛐鸣啭,令人以为遇到了聊斋意境。深深巷道有两株无花果树,夏秋之交发黄的熟果砰然剥落,绣球般滚落巷道。小巷石板地凹凸不平,经千百年足底打磨使人顿生沧桑之感。 (节选自《广州铁道》2000.3)[简 评]
每个人都走过这似曾相识的小巷,但各人的感觉不尽相同。细细品味作者笔下的小巷,我们仿佛也随着作者产生了一种出世的“静”感:那青石板、砖地、晓阳、墙、薄雾、红杏、紫荆、芭蕉叶所构成的画面,无不显露出古雅闲寂,更有那蛐蛐的鸣啭、熟果的砰然剥落更衬托了那出世的“耶g斋意境”。一切都“静”得那么坦然,“静”得那么出神,“静”得那么入化。而清新亮丽的多彩色调,更处处显示出小巷的繁荣与新生。憧憬人世间,小巷不恰是一座立体的画廊吗?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