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浅谈儒家仁爱思想在当代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必要性

浅谈儒家仁爱思想在当代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必要性

    04-02 02:06:37    浏览次数: 780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浅谈儒家仁爱思想在当代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必要性,

俞俊

孔子的思想核心为仁,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仁”是一种合乎礼义,发而中节的情感。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他认为道德修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和扩充恻隐之心。今天,德育无论怎么改革,都离不开情与爱,德育“掘池”不能忘记“蓄水”,“蓄水”则不能忘记儒家仁爱这一文化源头。
一、 当代中学生道德的现状
1、知与行的脱节。这是目前中学生道德现状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一部分中学生对《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记得很熟,但是很少或者甚至就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去;有的学生在老师在时能遵守有关道德规范,而老师不在时却不能遵守;有些中学生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尊敬老师,善待同学,而在家里却不尊敬长辈,不关爱兄弟姐妹;有些中学生“宽以待己,严于律人”。以上种种现象说明了现代中学生存在着知与行的严重脱节,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学生形成虚伪、自私、霸道和懒散等不良品德的动因。
2、责任意识的缺乏。这主要表现为:有些中学生做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关心自己多,关心他人和社会少,对集体活动和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热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学生不愿意做班干部,怕影响自己的学习;有的不愿意帮助别人,有利的事抢着干,难办的事推给别人,不能勇于承担责任,更缺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的社会责任感。
3、是非、善恶评价标准的混乱。有些中学生受社会上不良现象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把本来错的看成对的,恶的看成善的,丑的看成美的。如有的中学生把所谓的“哥儿们义气”看成真正的友谊,将影视作品中的“黑老大”看成“英雄”,极力崇拜并加以模仿。这些都对中学生的道德导向及行为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仁爱思想在当代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必要性
造成当代中学生道德现状的因素主要有各种社会因素、家庭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中大教育学院院长、博导钟明华教授对“马加爵事件”非常震惊。他认为,人格的完善比知识的完善至少是同等价值的,不应有偏颇,成人和成才同等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更重要,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的教育。有人认为,马加爵是一个悲剧,他悲剧的最本质特征是人格扭曲。什么是教育,教育除了传播知识之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健康的人格和情感。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心”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要培养中学生对社会万事万物都具有一片真诚的“爱心”,这样,社会就多了一片爱的天空,并且社会也会给予真诚的回报。要培养中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中学生辨别社会真假的能力。这样,社会才会得到净化,才会让“爱心”滋润人间每一个心灵。
仁爱思想在当代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必要性具体可以从三方面来说;
1、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说。据郑杭生先生所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家庭对个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大致有三:[1]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2]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对儿童的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对一个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感情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3]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
孔孟所讲的仁爱是相互之爱,而相互之爱又是一种人道主义之爱。在现代德育中应该提倡互爱。仁爱情感是关系性现象,它具体表现在五伦关系中。在传统社会,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称为五伦。家族的人伦之情是满足情感的基本环境和基本手段,借以维系家族、社会的联系。儒家的情感教育始于家族,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是仁爱的根本。儒家“明仁伦”是要学会爱人,爱人要从身边最切近的人做起,孝敬父母便是爱人的人手处和根本点。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仁之实,事亲是也。”进而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地。儒家思想是建立在血亲情感基础上的,但又超越了这种血亲情感。爱人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由亲子之爱通过推己及人扩大到天伦之乐,扩大到姻娅之情,再扩大到民族认同感。这种情感迁移使个体道德修养逐步升级: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最后升华为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的激情,促使个体投向社会,儒家不仅要求把血亲之爱推广到一切人身上,爱一切人,而且还要爱一切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道德品质往往是在道德情感或升华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譬如爱国主义情感,就是由爱父母、爱家庭、爱家乡的情感迁移而来的。情感迁移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内驱力。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情感迁移方式应该成为现代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爱人情感还需要迁移、扩展到自然上,要有儒家的“仁民而爱物”的思想,爱人就要爱大自然。今天,人类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它也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寄托了父母的全部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许多家庭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做人”方面的道德品质教育;另外,许多家长自身在道德方面也存在问题,做出了一些违背道德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以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家风。倘若父母对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不孝顺,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孩子的伯伯、叔叔、阿姨、姑姑)不友善,又怎么能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倘若一个人对自己的亲人都没有亲情,更何谈对他人同情感的培养。
五伦情感基调是家庭化的,今天,尽管“家”的含义较之传统社会有了变化,但家庭关系对人的情感需要的满足是任何其他关系所不能取代的。情感最初是在家庭中学到的,家庭提供了个体获得感受和表达情感的舞台,它影响着人的未来。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的故事,都反映了亲情之爱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儒家的仁爱思想首先要体现在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中。
2、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说。在孟子看来,学校教育目的就是明人伦(处理好五伦关系)。情感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现代社会“明人伦”较之传统社会“明人伦”的范围要大得多,现代人既要讲私德,也要讲公德。学校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尤其要充分发挥中学政治课的作用。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中学以追求升学率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目标,重智育轻德育。许多中学在评定“三好学生”时,主要看是否“学习好”,而忽视“德育”和“体育”的考察,造成学生放松了对道德品质的修养。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不愿将自己的学习经验或自己会做的题教给他人,有的甚至在学习上不择手段。从马加爵事件看,学校应对中学生加强传统美德的教育。“德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美德教育应当从小抓起。近年来在不少地方举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来加强青少年的伦理道德观。例如在南方的一些小学就举办了“爱妈妈,做好孩子”的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孝顺长辈的品德;还有学校的老师让小学生身上绑上纱带来体会做母亲的辛苦等。相对于小学感性的方式,在中学和大学则可以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把家庭美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学校教育还应该顺应形势,以德育带动智育。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地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和安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执行《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知和行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校纪校风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在教室内张贴宣传优良道德的宣传画、名言警句;黑板报也要成为德育的重要园地。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班主任、课任、团支部的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1] [2]  下一页

浅谈儒家仁爱思想在当代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必要性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