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散文中的柳宗元

散文中的柳宗元

    06-11 02:00:21    浏览次数: 622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散文中的柳宗元,
用影子之黑来衬托月光之明,和柳宗元的手法如出一辙。二十世纪初美国有一派诗人,声称师承中国诗歌的意象传统,号称“意象派”,其代表人物洛威尔就按照中国这种传统的原则写过《池鱼》,被美国评论家迈克尔·.卡茨认为可能是根据一幅中国画写成的。其实洛威尔根据的不是中国画,而是柳宗元的诗。洛威尔的诗译文如下:

     在褐色的水中/一条鱼在打瞌睡/在阳光下闪着银白的光/在芦苇的阴影里显得清亮/在水底出现的/绿橄榄的亮光/透过一道橘黄色/是鱼儿在池塘里春游穿/绿色和铜色/暗底上一道光明/只有对岸水中垂柳的倒影/被搅乱了。

   这位美国诗人显然是把中国的明暗对比发展到多种色彩的反衬。虽然这样,美国人的诗和中国的传统美学还是貌合神离。因为在这里,明暗的对比是物理性的,而柳宗元的明暗对比是心理性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契合。下面的写到鱼的时候,就很明显了: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人相乐。

    在美国人的诗里,只有人对光和影的效果的观察;而在中国古典文学家笔下,自然界的鱼与游人是相乐的。这种相乐的特点是,很自然、很自由的,从“佁然不动”到“俶尔远逝”再到“往来翕忽”,都是很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很无心的,很无目的的。但是,恰恰在无目的这一点上,又是与游人(作者)相通的。正是因为这一点,小石潭之美就有点不完全可解释,就像潭水一样,虽然远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但是“不可知其源”。这就是说,这种美是很原始的,很少人知道,作者是最早的发现者,但放弃探究穷源,并不影响潭水之美。

     从这里大概可以感到,中国古典文人重直觉感受,不像西方人那么重视考察和探险。这里的美,作者明确说是很“幽邃”的,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但是“其境过清”,欣赏则可,并不适合自己“久居”。尽管如此,还是要记录在案,最后把同游之人的名字都罗列了一番。这在当代散文中可能被认为是流水帐,但在古代,这是对朋友的尊重,连随从也不例外。这是柳宗元性格的一个侧面,比较执着于现实,不像他在诗歌里表现出来的另外一面,那里充满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如《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竹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两头两句,强调的是生命的“绝”和“灭”,与这相对比的是,一个孤独的渔翁,在寒冷、冰封的江上,是“钓雪”,而不是钓鱼,也就是不计任何功利,孤独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和本文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境界大不相同的。在诗歌里的柳宗元,和在散文中他是有差异的。散文中的柳宗元,还是不能忘情现实环境,居住条件,甚至是国计民生,乃至于政治;而诗歌则可以尽情发挥超现实的形而上学的空寂的理想,以无目的、无心的境界,为最高的境界。如他的《渔翁》一诗,可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烛。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种诗的境界中,无心的云就是无心的人,超越一切功利,大自然和人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这是诗的意境,而这在散文中,作者是可以欣赏,而不想接受的。



上一页  [1] [2] 

散文中的柳宗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