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11月20日——12月8日写作于布拉格。它是一部风格奇特,构思新颖,近似于音画的作品,它运用情节性连续发展的手法,近似回旋曲的形式,描绘了发源于舒马瓦山的两条小溪,汇合后成为沃尔塔瓦河,流经了森林、田野、峡谷、布拉格,最后归入易北河的全部流程。它描绘了两岸人民的民俗生活和神话传说。
四、让我们通过分段赏析,来沃尔塔瓦河上作一次音乐之旅吧!
1、两个源头(放VCD,03——2分30秒)
沃尔塔瓦河的源头是流经森林的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和,倾听作者用什么乐器和音色,哪种音型来描绘?(第一源头用长笛轻飘飘地奏出,第二源头用单簧管吹出,竖琴拨出晶莹的浪花,配器清淡、用波浪式音型)。
2、沃尔塔瓦河(VCD——3分30秒)
两条小溪汇合在一起向前奔流,逐渐充满力量形成巨大洪流,这就是沃尔塔瓦河的主题——
一支朴素的捷克民歌,充满迷人的诗意和壮观的美。(主题以大小调交替方式显示)
3、森林狩猎(VCD——5分05秒)
音乐的洪流继续向前奔腾,它们穿过回响着猎人号角的森林,倾听作者用了什么乐器,什
么音色、节奏来表现。(圆号、小号来表现,大调色彩、八六拍的节奏)
4、乡村波尔卡午曲(VCD——5分23秒)
一个村庄出现在河岸上,传来民间波尔卡午曲,它纯朴、明朗、典雅、活泼,表现了村民
们的婚礼场面。大家拍唱下面的节奏……。请问乐曲用了何种乐器?什么样的力度变化?(单簧管和小提琴,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给人一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去的感觉)
5、月光下水仙女起午(投影旋律)(VCD——6分54秒)
夜幕降临(大管)。这段音乐描绘民间神话传说中的水仙女的午蹈,宁静而又神秘,表现在朦胧的月色中,一群美丽的水仙女在河中出现,悠扬地歌唱。(女同学哼唱旋律)。请问乐曲用什么乐器演奏,色彩如何?(小提琴在高声区加弱音器演奏,长笛象水波和仙女的午姿。色彩朦胧而神秘)。
6、沃尔塔瓦河(VCD——9分09秒)
沃尔塔瓦河继续向前奔流,逐渐紧 张起来的音乐,预示人们即将遇到险恶的考验。(第一
小提琴、双簧管演奏,共它弦乐器以十六分音符上下起伏)
7、圣约翰峡谷(投影图(5)(VCD——10分26秒)
喻示着捷克人民不畏强暴、勇敢战斗直至胜利的精神。这段音乐是全曲戏剧性的高潮,沃
尔塔瓦河经过险峻的峡谷时,与拦路巨石顽强地搏斗。请听用什么乐器表现?力度和情绪又如何?(乐队全奏、铜管乐、打击乐突出,力度加强,情绪紧张)
8、宽阔的沃尔塔瓦河(VCD——11分34秒)
这是沃尔塔瓦河冲出峡谷、重新奔腾,更加波澜壮阔的形象。它来到了布拉格,来到了象
征光荣历史传统的维谢格位德古城堡。乐曲主题变成了(E大调),它充满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汇入到宽广的易北河。它再次说明了捷克民族是伟大坚强的民族,它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9、沃尔塔瓦河奔向远方(VCD——12分50秒——13分24秒)
音乐逐渐平息,沃尔塔瓦河不停地翻滚奔流向前,最后在远方消失……。
10、唱一唱《沃尔塔瓦河》的主题音乐和歌词(轻唱)
五、完整地欣赏全曲
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完成:A、用诗歌描绘你聆听音乐的感受
B、为月亮、水仙的舞蹈画面画出旋律线
六、总结(略)
第二单元 《西北放歌》 (二课时)
第一课时 《黄河水手歌》
一、教学内容:1、《黄河水手歌》 2、《上去高山望平川》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变的音乐作品。
2、能够用豪迈乐观的情绪演唱《黄河水手歌》,演唱时努力表现出这首歌曲粗犷豪迈的陕北风格。
3、听《上去高山望平川》体验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
二、教学重点:《黄河水手歌》
三、教学难点:《黄河水手歌》中的装饰音的演唱及西北山歌风格。
四、教具准备:碟片 、录音机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A、在我国黄河陕北、甘肃、陕西等地区,有着悠久、丰富文化底蕴,也流传着很多优美动听的民歌,这些作品有着鲜明的明族特色及“韵味”,不同于一般的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
B、聆听几段西部的音乐片段。(到课外找几首作品再加上书上的)
(二)歌曲教学:
1、聆听作品《黄河水手歌》。
①这首作品有什么特点?
②作品是民歌中的哪类?
③山歌的特点?
2、教师讲解或补充,再聆听作品《黄河水手歌》。
①难点解决:下滑音、倚音(教师可采取范唱、分析、指导等办法)
②教师范唱《黄河水手歌》。
③学生随着伴奏哼唱旋律(教师学生注意难点的学习)
④填词。(轻声唱)
(三)作品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1、先聆听作品整体风格。
①问题:作品的基本的情绪? 作品是民歌题材中的哪类?
②对作品的介绍、分析。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花儿”中流行最广、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成为河洲大令。河洲,即甘肃临夏,这里素有“花儿之乡”的美称。
《上去高山望平川》歌词寓意含蓄,深刻,富于想象,以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倾慕之情。
《上去高山望平川》为四声微调式,全曲采用西北民歌中的2、5、6、等典型音列,并以 “2——5”这一四声音调为契机,推动曲调的进行。
2、再次聆听作品:
六、课后拓展部分:
结合音乐特点风格找1——2首具有相同音乐作品。(民歌、流行等)
七、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教学内容:1、《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蓝花花》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西北民歌根据西北民歌改变的音乐作品。
2、聆听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钢琴《蓝花花》,体验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知道变奏曲形式,并能够创造性地将一个乐句的旋律进行变奏。
3、知道陕北“信天游”和青海“花儿”的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难点:信天游的音乐风格特点。
四、教具准备: 钢琴 、 录音机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进一步加深学习《黄河水手歌》。
2、演唱上要求模仿演唱风格和特点。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感受作品整体风格。
2、问题:
①整首作品在音乐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②作品中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3、师综合学生的回答做进一步介绍作品。
①作品曲调采用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信天游。(属山歌类)信天游歌词一般为七言两句体,上句用比兴,下句点出主题,这是信天游的显著特色。
②信天游的音乐曲调起伏较大,音调高亢、舒展、宽广。
③作品曲式结构为兼具三部曲式的变奏曲式。 歌曲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 三 部 分
前奏
主题
变奏1
间奏
变奏2
间奏
变奏3
主题
变奏1
结尾
4、再聆听作品:
(三)欣赏钢琴独奏曲《蓝花花》
1、聆听整首作品感受风格。
2、问题:
①音乐的基本情绪是什么?给你的什么感觉?
②你能说出作品是什么曲式?
3、介绍、分析作品《蓝花花》
①钢琴独奏去《蓝花花》是以陕北民歌《蓝花花》为主题材料写成的变奏曲。
②作品《蓝花花》以淳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蓝花花。
4、学唱《蓝花花》主题音乐。(让学生体验旋律的风格特点)
5、再欣赏、聆听。
(四)创造实践活动:
1、给学生一段旋律,让学生改变节拍或装饰加花的方法,将旋律进行变奏。
2、让学生以小组或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最后进行评比。
3、每组派学生代表展示作品。
4、教师给学生综合评价并对他们的创造表示肯定。
六、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 《曲苑寻珍》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重整河山待后生》
学习主体:初三年级学生
教学理念:
1、艺术与生活 艺术www.deyou8.com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艺术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创造音乐。
2、积极弘扬民族音乐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提升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从而激发起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3、注重学科间融合 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致力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很好地构建一个开放型的课堂。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曲艺音乐并对其产生兴趣,乐于了解其历史发展,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2、知道说唱音乐——南方弹词、北方鼓词的重要特点。
3、从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的变化分析中,感受体验两个唱段中所表现的革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
1、背诵(或朗读)毛泽东的诗词《蝶》,说说诗词的内涵。
2、聆听曲艺的演唱
生思考:①辨别演奏乐器(琵琶、三弦)
②演唱的语言——有方言特色,流行地区(江苏、浙江等地)
3、复听全曲,感受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的变化。
4、学唱一两句(试用方言唱),进一步体验情感与艺术效果。
5、概括弹词的特点,流行地区,艺术特色。
二、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
1、播放音像资料
2、轻轻哼唱歌词
3、学生分析与讨论作品
①演唱的语言——有方言特色,京腔(北京、天津等地)
②演奏乐器——西洋管弦乐队与三弦、鼓
③情绪:激愤、高亢、悲壮
4、总结京韵大鼓的演唱特色及艺术特色
三、实践与创造
1、试试说说或唱唱你所知道的曲艺音乐
如:凤阳花鼓、、教学光盘、磁带
教学理念及思路:
本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创造,并在学习当中允许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加对交响曲的兴趣。本课从思乡入手,学习优秀歌曲《念故乡》,并从中充分体会,表现思乡的情绪,从《念故乡》引出德夭夏克的作品《第九交响曲》,并了解相关音乐知识——交响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课件打出画面:月亮、海、人,并放歌曲《思乡曲》,引入课题。
2、让学生说说知道的与思念家乡相关的歌曲:《故乡的亲人》、《游子吟》、《念故乡》等。
1、学生回答所了解的有关作品。
2、演唱、欣赏部分作品的精彩片段。
1、对相关内容的作品有所了解。
2、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新课
学唱
《念故乡》
1、介绍创作背景
2、教师范唱作品
3、要求学生念、唱歌词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1、聆听创作背景分析
2、聆听教师的范唱
3、学唱歌曲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挖掘部分
1、设计歌曲
演唱形式。
2、为歌谱
创歌词。
1、给学生提出要求,最好用轻柔暗淡的声音,徐缓的速度,表现忧伤与思念故乡的音乐情绪来演唱《念故乡》。
2、为歌曲进行创作。
1、学生回答:可用独唱、齐唱、对唱、哼唱等。
2、创作。
1、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2、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并激发他们的情感。
延伸部分
《第九交响曲》
1、介绍《念故乡》的曲作者德夭夏克导入。
2、《念故乡》的演唱方式有声乐曲和器乐曲。
3、走进器乐曲《第九交响曲》。
4、分析乐章,复三部曲式,并随音乐有情感地解说。
1、聆听并欣赏
2、知道《念故乡》的不同演唱风格。
3、聆听乐曲《第九交响曲》。
4、分析音乐并解说。
了解曲作者的生平和与作品不同的其他形式,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拓宽知识面。通过对比、分析音乐,进一步对作品深层理解。
结束部分
《交响曲》
1、以上所学归结为“交响曲”。
2、讲解交响曲。
3、课堂小结。
4、布置作业,预习下节课交响曲内容《命运》查资料。
1、聆听讲解
2、小结本课内容
3、准备下节课内容
通过小结,进一步了解交响曲。
第二课时 《第五交响曲》
教学内容:
1、《命运》第一、第四乐章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命运》第一、第四乐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受交响曲的特点。
2、通过欣赏通俗音乐《命运》,激发学生对乐曲的喜爱。
3、通过欣赏,能够对交响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贝多芬的作品,从而更加喜欢贝多芬。
教学重、难点: 欣赏《第五交响曲》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ppt)、教学光盘、磁带
教学理念及思路:
本课以“交响曲”导入学生熟悉的贝多芬的作品《致爱丽丝》,引入新课第五交响曲——《命运》。先让学生看《命运》的舞蹈,再聆听作品第五交响曲——《命运》及通俗演奏曲目,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复习“交响曲”导入贝多芬作品《致爱丽丝》。
2、讲解贝多芬导入新课《命运》。
1、回答“交响曲”。
2、聆听音乐《致爱丽丝》
3、了解贝多芬及相关作品《命运》。
自然导入,让学生喜欢和接受。
新课
《命运》
1、播放舞蹈《命运》
2、播放乐曲《命运》
3、分析乐曲,并出示简图:
4、
1、欣赏舞蹈《命运》
2、聆听乐曲
3、聆听并理解乐曲含义。
以舞蹈欣赏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以简图方式出示促进学生的理解。
对比欣赏
第四乐章
1、播放乐曲
2、分析乐曲
1、聆听音乐
2、分析乐曲
对比欣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
实践部分
归纳总结
1、投出主题
2、列出表格
第一乐章
第四乐章
情绪
情感
色彩
内含
1、 学生唱谱
2、 回答问题。
对乐曲的了解与理解。
拓展部分
通俗欣赏
1、播放通俗音乐钢琴曲《命运》。
2、提出相关问题:
①主题相同吗?
②情绪有何变化?
③乐器及演奏有何区别?
1、聆听音乐
2、回答相关问题
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结束部分
1、回顾本单元的主题——交响曲。
2、谈谈所学感受。
回顾本单元所学,谈感受。
使学生对所学业内容有个深刻的印象。
第五单元 《月 光》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一]了解塔塔尔族及其民间音乐。
[二]能够用柔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
教学重点:歌曲的演唱
教学难点:转调和歌曲的情绪
教学用具:钢琴 录音机
教学过程:
1、了解塔塔尔族的风俗民情及其音乐: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制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现有人口5000人。塔塔尔族史称达旦、鞑靼等。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人民能歌善舞,塔塔尔族民歌种类繁多,塔塔尔族的音乐节奏鲜明,活泼动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2、介绍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反映爱情生活的歌曲,歌曲表达了一位青年在爱情上的伤感、思恋和向往。
3、欣赏一遍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
4、听完后让学生分析这首歌曲的情绪及结构。
5、教师总结并讲解:〈〈在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旋律优美、忧伤,以物达意、借月咏愁,抒发伤感哀怨之情的代表作品。
6、跟着钢琴学唱〈〈在银色的月光下〉〉的曲谱,解决歌曲的难点转调,交代清楚前5等于后6。
7、唱熟曲谱后再欣赏一遍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也可让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学唱歌词。
8、教唱歌词直到唱熟。
9、有感情演唱:让学生带着优美、忧伤的情绪演唱歌曲。
10、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一]感受体验中外音乐家借描写月光所抒发的感情。
[二]了解德彪西和刘天华在音乐上的主要贡献。
[三]学习分析“鱼咬尾”“换头合尾”等中国民乐传统的创作手法的表情作用。
教学重点:〈〈春江花月夜〉〉
教学难点:对作者所抒发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钢琴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欣赏〈〈月光〉〉
1、介绍曲作者及乐曲的有关背景。
2、欣赏一遍,让学生分析乐曲的情绪及听后的感受。
3、教师总结并引出印象派音乐加以讲解。
4、再欣赏一遍。
二、欣赏〈〈春江花月夜〉〉
1、欣赏歌曲〈〈春江花月夜〉〉引出乐曲〈〈春江花月夜〉〉
2、了解有关〈〈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知识。
3、欣赏一遍乐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体验乐曲的意境。
4、让学生分析乐曲的情绪及听后的感受。
5、教师总结并介绍乐曲的创作手法“鱼咬尾”“换头合尾”。
6、再欣赏一遍,体验以下“鱼咬尾”“换头合尾”的创作手法。
三、欣赏〈〈月夜〉〉
1、介绍曲作者及乐曲的创作背景。
2、分析讲解作品的情绪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
3、根据讲解欣赏乐曲〈〈月夜〉〉。
四、课堂小结
1、总结这节课的内容。
2、布置作业:实践与创造习题五。
3、宣布下课。
文 章
www.deyou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