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deyou8.com
第七章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2.个性(自己的特点):革、盟、集
(1)身受三重压迫,处境悲惨(长、低、恶),革命性最强;
(2)和农民阶级有天然联系,便于结盟;
(3)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
3.结论: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近代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改变中国命运的希望)。
五.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外部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1)外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了自然经济解体;
(2)内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理论准备
(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4)实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康梁维新思想——发展完善
(1)思想特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2)康有为的“两《考》”:(封建礼法不可信;儒家祖师要变法)(既要顾及中国国情,又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意义:冲击顽固守旧势力,奠定变法理论基础。
(3)梁启超的“通议”: 意义——指出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3.“公车上书”(举人上书)——采取行动(从思想到行动)
(1)“公车上书”呼吁变法 (2)《中外纪闻》宣传变法 (3)强学会推动变法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1.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改政体);要不要兴西学(改教育)。
2.性质: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3.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依据:提出系统的变法措施
2.保国会成立: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依据:
(1)有目的: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参政议政;(2)有纲领:保国、保种、保教;(3)有组织:北京、上海设总会,各地设分会。
3.变法开始: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光绪帝不是资产阶级的皇帝)
4.变法内容:
(1)政治:上书裁冗员废旗权;→参政
(2)经济:设局奖发明编预算;→发资
(3)军事:裁绿营征兵设海军;→强军
(4)文教:办学废八股译馆留。→兴文 (但不是废除科举制)
5.评价:
(1)进步:三利一打三拥护
三利一打: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利于西学传播,利于维新分子参政,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三拥护: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拥护。
(2)局限:三种主张未实行
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行动比宣言退步)
(五)戊戌政变——变法结束
1.政变原因:
新政触犯了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利益。
2.政变手段:
任命亲信控京津;控制人事任免权;垂帘听政囚光绪;捕杀新人废新法。
(仅保留京师大学堂)
(六)历史意义和教训
1.历史意义
(1)资产阶级改良——符合历史趋势;
(2)爱国救亡运动——首要救亡图存;
(3)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主要功绩)
2.失败原因:
(1)软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妥协性,使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只能采取改良办法来发展资本主义。(根本原因)
(2)寄托: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3)幻想:对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
(4)脱离: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归纳:主观方面主要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客观方面主要是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十分强大。
3.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君主立宪制)在半殖半封的旧中国行不通。
【要点透析】
1.洋务运动的性质、实质与作用
(1)性质:它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在资本主义入侵和农民革命的双重打击下发起的一场地主阶级的改革和自救运动。
(2)实质:立足封建主义,通过借取西方的先进军事和科学技术,谋求清王朝的自强。
(3)作用:
①积极作用: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生产工具;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②消极作用: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主要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充满封建观念。
2.洋务派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的特点
(1)军事工业的特点:由政府出资兴办;产品用于武装军队;企业管理采用封建衙门或企业设刑庭、监狱。它们基本上不是资本主义性质。
(2)民用企业的特点:都使用大机器生产;创办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绝大部分产品销售于市场。它们是含有资本主义成分的近代企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1)从经济上看,近代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2)从政治上看,其产生和发展对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了物质条件,是无产阶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4.19世纪晚期中国两大政治运动兴起的共同原因、区域特征和未有机结合的原因
(1)共同原因:都是民族矛盾尖锐引发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区域特征:戊戌变法运动兴起于南方,上海等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中心。主要原因在于南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壮大并形成一股政治力量,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迅速传播。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主要在华北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山东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更重,民族矛盾特别突出。从经济根源上看,北方相对落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北方小农意识和宗教迷信盛行。
(3)未有机结合原因:一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害怕人民革命,只是依靠无实权的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二是农民的落后性、盲目性的影响。
5.洋务派与地主阶级抵抗派、维新派的比较
(1)相同点:
①产生背景相似: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
②部分目的相似: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③方法和步骤相似: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方炮舰,建立新式海军。
④结果相同:都归于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北洋舰队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运动归于失败。
(2)不同点:
①主要目的不同:洋务派与抵抗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维新派则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②向西方学习的内容重点不同:洋务派、抵抗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③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同:抵抗派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洋务派则是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嫁接到落后的生产关系上;维新派则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真题再现】
1.(20xx年北京文综16)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答案】C
【解析】A项在明朝时期;B项指戊戌变法;D项指新文化运动。
2.(20xx天津文综历史4)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中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答案】D
【解析】“革新中国思想界”指宣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思想。
3.(20xx年浙江文综18)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是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