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案 】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学习目标】
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解读: 1、复习中要从生产力角度(重在耕作技术兼顾水利)提纲挈领地概况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生产组织的小型化,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3、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联系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近现代的农民革命,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预习*主干】
一、农业的起源
1、 原始农业由________经济向__________经济发展而来。
2、 原始农业形成了_____________的种植结构
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_______为辅的产业结构
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设施
时 间 生产工具 水利设施
原始农业
商 周
春秋战国
西 汉
东 汉
曹 魏
唐
三、我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
1、耕作方式的进步:
(1)原始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
(2)春秋战国:______________,此后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主要生产方式(组织模式):
(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秋战国时期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1)产生时间:____________
(2)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评价:
【拓展*延伸】
1、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106页)
2、 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概念、原因、特点见《完全解读》107页知识要点5)
表现:①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铁农具、铁犁牛耕、曲辕犁; ② 耕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代田法; ③ 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如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 ④ 农学知识理论不断积累和推广。如《农政全书》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3、 古代农业发展与兴修水利密切相关。(水利兴修的必要性和重大成就)
4、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形成和特点(略)
(2)发展的条件:
① 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 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 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④ 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3)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 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4)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www.deyou8.com,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古代政权的安危。但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5、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否意味着“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
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排斥社会分工,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写照,它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
因此,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不相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联系加深。
结论:
(1)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二者出现了交集。
(2)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富农经济。它们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但由于它经营规模小,相对于资本主义大农场而言,故叫小农经济。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
(3)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所以,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中国的农民仍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性质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以前的土地是私有的,而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小农经济土地仍是公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它和传统意义上处于封闭状态的小农经济相比,已是大相径庭、面目全非。当今的农民已被卷入或融入到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化体系中,其社会化程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正是基于此,在实践中,我国正在探索社会组织与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国家提出了加强对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的政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
【运用与尝试】
1、《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则故事透露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什么现象?
2、唐代诗人李绅有《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这样的诗句,应该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3、《 淮南子 • 主术训 》里记载:“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问题: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什么进步?有什么作用?
4、春秋时楚相孙叔放在淮河流域修的芍陂,灌溉面积一万多顷;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崛江流域修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水工郑国在秦渭水系修的郑国渠,灌溉面积达四万顷,使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问题:都江堰工程为什么能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5、白居易在《 朱陈村 》中描述“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氢。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 … ” 阅读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西汉 晁错《论贵粟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