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成龙的扮相是性情中人、性格豪爽,醉拳、蛇拳样样精通;李连杰则白衫飘飘,十八般武艺都正宗,少林拳、螳螂拳、太极、长棍等都派上了用场。当他们“战”在一处的时候,观众的眼球立刻集中在一起了。正如美国《新闻周刊》所说的:“《功夫之王》里,成龙和李连杰真功夫的肉搏,让观众大呼过瘾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和同一代的好莱坞动作明星相比,成龙和李连杰的表演扎实朴素,而且几乎在玩命。”事实也是如此,成龙李连杰立足好莱坞,享誉世界的正是他们的“玩命”精神和真功夫。这也是《功夫之王》的最大卖点之一。
《功夫之王》片尾字幕中,出现了J&J电影公司的名字。这是成龙和李连杰共同成立的公司。一如李连杰所言:中国人讲究阴阳结合,大哥像阳,我更像阴。他到哪里都能给大家带来欢乐,我就想怎么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加精打细算。所以,我的英文名是Jet,大哥的英文名是Jackie,J&J也就应用而生。
J&J公司主要负责成龙、李连杰今后的合作计划。两人合作的下一部影片也是15年前的一个约定,正在筹备当中。或许,《功夫之王》的票房高涨之际,也正是J&J电影公司“破茧”之时。
《功夫之王》,成龙和李连杰两位功夫巨星迟到了15年的银幕“邂逅”,给观众留下的不会是“谁是功夫之王”的噱头,而是他们一起将自身的巨星光芒和功夫魅力“合二为一”之后的从未有过的享受。
这将会是中国功夫电影的一种胜利,票房说明不了这种胜利,观众和所谓的专家的评语也说明不了这种胜利,只有在若干年后,中国电影发展到一个高度,然后再回头看这部电影,也许我们会发现:《功夫之王》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电影,这种意义不仅仅是从剧本、拍摄手法、演员的表演上给予的,更多的是从这部电影的产生,以及东西方电影工业的整合上得到的。
“慈善营销”稳中求胜
有人类的地方就有爱,“壹基金”希望通过倡导“每人每月一块钱,一家人自己帮自己”的理念,搭建起一个平台,把这些爱跟更多的人分享。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心灵的环保和关怀却很少得到关注。李连杰曾经被问到什么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他的回答是“微笑”。因此,李连杰“壹基金”自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目前已有将近30万人次参与,300多人加入“壹基金”成为永久义工。
在《功夫之王》电影拍摄期间,同样热衷公益的成龙和李连杰曾多次交流从事慈善的心得。成龙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李连杰则重视心灵的环保,两人的理念恰好相得益彰,目标都在于营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因此,成龙对李连杰提出的通过人类大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实现“心灵环保”的理念深感认同,并亲自利用自身的号召力,为“壹基金”大家庭宣传推广,并受聘担任“壹基金”的名誉理事长,跟李连杰在慈善领域展开合作。成龙说,他每一次和李连杰交谈总是从电影开始,以慈善结束。他们一致认为电影只能带来名利,而慈善在人生当中比名利更重要。名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而慈善是永不谢幕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作为商品,从生产到发行、放映,都必须按商业化运作,而商业化运作的前提是电影产品必须具备完好的商品价值。电影从原始的拉洋片开始,就是供大众娱乐的玩艺儿,即使到了高科技的今天,娱乐性还是构成其商品价值的核心元素。《功夫之王》是成龙和李连杰首度银幕合作。54岁的成龙和45岁的李连杰,除了带给观众全新的娱乐气息外,他们将中国古典文化及香港经典武侠电影与美国式幽默元素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功夫片“双J”时代的品牌价值。
www.deyou8.com的毋庸讳言,电影产品与其他艺术产品不一样,是最通俗、最普及,以群体消费为主的大众商品,而不是一件孤芳自赏的艺术品。所以,电影更不是孤立、脱离现实而存在的,它是和任何事物普遍联系的。比如,企业越来越看重电影这个营销载体,但影片自身更应该做营销。只有看的人多,形成亲切感、好感,电影的商业价值才能体现无遗。因此,企业与影片制作方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那就是吸引更多的眼球。特别是企业和影片方共同宣传,推广的效果对双方来说都是“1+1>2”的。
“破茧化蝶”是蝶类发育的最后阶段,开始时,蛹的壳在蛹翅之间、前中后三胸节的背中线和头胸两部的连接线3处同时破裂,头部附肢及前足先伸出,中足、后足和翅也随后伸出,在足攀着他物后,躯体随即脱离蛹壳,化蛹成蝶。成龙和李连杰,或许不需在“功夫上”破茧化蝶了,但是,可以想象,后《功夫之王》时代,一对功夫“蝴蝶”将“破茧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