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历史教学历史考点分析高考冲刺必备知识点

高考冲刺必备知识点

    11-14 22:53:46    浏览次数: 913次    栏目:历史考点分析

标签:历史考点分析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考冲刺必备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   1.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划分。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是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应是在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半坡氏族开始。要注意山顶洞人是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并不属于新石器时代。另外,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虽时间不完全一样,但同属原始人群时期,生产力水平基本一致,如都会使用打制石器、天然取火等。   2.氏族的概念。注意母系氏族公社中,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而不能说占据统治地位,在父系氏族公社中,男子的地位也同样是这样。   3.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基本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产生阶级,原始社会瓦解。   4.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主要是因为(C)   A.氏族、部落首领都有私有财产  B.氏族、部落内部贫富分化严重   C.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  D.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性质的政权   5.禅让制是指(C)   A.在全体氏族成员中自由推选部落首领B.在贵族家庭内部世袭首领职位   C.在部落联盟显贵家族范围内推选首领D.在奴隶主贵族中民主选举首领   (二)奴隶社会   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天下为公”被“家天下”取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不能看成是倒退。   2.如何看待春秋争霸。从争霸目的看,都是为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它诸候国的支配权,属于“无义战”,但客观上,争霸战争又有完成局部统一、促进民族融合、促进各诸候国改革增强实力的作用。   (三)战国、秦汉时期   1.注意区分汉武帝时,“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虽然都是董仲书对儒家学说的发挥,但实际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而采取的措施。   2.刘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与秦朝相比之下,最大的差别是(B)   A中央机构改革  B地方制度  C皇帝权力  D独尊儒术   3.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D)   A建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起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西汉初年,在军事上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D)   A王国割据势力  B项羽残部  C地方豪强  D匈奴进攻   2.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属于东汉末年的事件,曹操属于东汉末年人。   3.十六国和北朝的时间划分以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界。   4.北魏孝文帝实行的“调”是指(A)   A户税  B人头税  C地租  D特产税   (五)隋唐时期   1.隋末农民起义间接推翻隋的统治。   2.唐朝时打击士族的表现有:科举考试、武则天重用寒族的统治政策和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打击。   3.安史之乱受害最严重的地区(C)   A长安附近  B范阳附近  C洛阳附近  D四川地区   4.唐朝后期的藩镇实际上是独立王国,最突出的表现是(D)   A不向中央交纳赋税                B辖区内的官吏自行委派   C节度使拥有军事、行政、财政大权  D自行确定节度使继承人,皇帝无法干涉   5.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化   6.因果关系: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破坏-均田制破坏-两税法   (六)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1.蒙古先后征服西夏、吐蕃、畏兀儿政权,但蒙古攻灭这些政权的顺序则先后为畏兀儿、吐蕃、西夏。这一知识点分别在前言和正文中有不同叙述。   2.元朝的疆域需要注意到宣政院、澎湖巡检司;辽阳、岭北行省;察合台汗国。   3.宋朝书院注重封建伦理观念,这是受宋理学的影响。   (七)明清时期   1.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目的是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完整,1684年设台湾府则是为了加强和巩固祖国的海防。   2.明朝后期“辽饷”在赋税种类上是(A)   A土地税  B人头税  C其他杂税  D徭役折银   3.清康熙至乾隆年,人中平均耕地呈激减的状况,原因是(B)   A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B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   C耕地面积的明显减少  D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   二、中国近现代史   1.鸦片战争前中英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原因:主要原因是闭关锁国政策,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决定。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海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不能认为是海关管理权的丧失。   3.《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权的规定对中国最严重的影响是: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4.总理衙门的建立,即是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开始,客观上也是中央机构迈向近代化的开始。一般认为是清政府闭关自守政策的结束。   5.中法战争开始于1883年底,河内战役和纸桥大战都发生在战争爆发前。   6.外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进入阶段资本输出以中日战争为界,主要因为《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而最早的资本输出表现是《中法新约》中允许法国筑路的规定。   7.“门户开放”的实质是美国要凭借经济实力最终独霸中国。   8.《辛丑条约》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工具,最主要原因是:条约规定“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9.参加同盟会成立大会的团体没有日知会,因为日知会成立于1906年。   10.武昌起义后至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期间,立宪派所起的作用有(B)   (1)宣传了民主共和观念(2)壮大了革命声势(3)分化了革命力量(4)促使革命党人妥协   A(1)(2)(3)(4)  B(2)(3)(4)  C(1)(2)(3)  D(2)(4)   11.“二七惨案”发生在中共杭州特别会议之后。   12.对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不正确的表述是(B)   A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  B基本推翻了封建制度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13.前期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C)   A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B北洋军阀政府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C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文化上打破封建的束缚   D西方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14.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关键步骤是(A)   A《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的发表  B改组国民党  C共产党加入国民党   15.在中共三大的最大缺陷是(C)   A没有提出党对军队的领导权    B没有提出党对工农运动的领导权    C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16.把经济斗争与政治面目斗争结合五来的最典型的运动是:五卅运动。   17.“中山舰事件”发生在北伐之后。   18.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9.新旧军阀的区别主要有:代表阶级不同,新军阀代表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旧军阀代表封建买办地产阶级的利益。另外,新军阀还挂着国民党的招牌。   20.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建立。   21.近代中国曾两次出现被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B)   A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起了重要作用   B都被中国人民的斗争所粉碎   C第一次出现在19世纪末,第二次出现在20世纪初   D日本帝国主义两次打破此局面   22.1928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中国的含义是:新旧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中共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帝国主义租界仍然存在。   23.1931年士地革命路线的实质是实现农民的士地所有制。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2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地处湘赣边界,以宁冈为中心;中央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最大、最巩固的一块根据地,地处赣南,以瑞金为中心。   25.遵义会议没解决政治路线问题,只解决了军事和思想路线问题。1947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主要目的是配合运动战,争取战略主动权。   26.1954年宪法与1949年的《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D)   A规定的国家政治体制不同    B规定的权利机关不同   C规定的人民基本权利不同    D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   27.解放后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而稳定物价的根本保障则是统一财经。   28.建国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的实质目的是(D)   A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B确立工人阶级在私营企业中的领导地位   C促进社会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D把资本主义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   29.七千人大会没有在指导思想上纠正“左”的错误,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左”的错误才得以在指导思想上彻底纠正。   30.注意五个自治区的成立时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解放前(1947年),其他的则是在解放之后。   31.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近代化   32.我国各民主党派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后的不同之处是(A)   A性质  B地位  C参政方式  D对新中国态度   3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B)   A为了彻底解放社会生产力不从心  B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C为了适应世界形势的需要        D根本上为适应生产关系的要求   二、世界史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