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地理教学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区域地理学习三个重要方面

区域地理学习三个重要方面

    11-14 22:53:40    浏览次数: 120次    栏目: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标签: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大全,http://www.deyou8.com 区域地理学习三个重要方面,
  如果选择了陕西省作为学习的区域,陕西的农业可以是学习区域内部差异的载体。陕西是农业大省,但长期以来,发展农业的生产力条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低。今后如何发展呢?近年来,就陕西的农业发展,一些专家指出:黄土沟壑区建立以农牧业为主的农牧林复合生态系统。在平原建立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种养结合的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在秦岭山区建立多层次、多林种,以林为主的林牧副农复合生态系统。在城市郊区建立稳产、高产,以蔬菜、副食为主的农、牧、副复合生态系统。从而逐步发展集约化农业、生态农业,实现以质量目标为主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专家的话是针对陕西省农业发展来说的,并不适合直接引入课堂。但是教师可以把专家的思路转化为教学内容。
  首先,请学生观察陕西省的地形图,区分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形明显不同的地区。比较这些地区之间的差异。
  请学生为这些自然条件明显不同的地区“规划”农业发展。学生不可能达到专家的水平,但基本可以说出不同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种类,例如,黄土沟壑区以农牧业为主,平原以农业为主,秦岭山区以林业为主,城市郊区以蔬菜、副食生产为主。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或了解的情况比较现在这些区域的农业生产情况。
  描述地区之间的差异带来的不同生活状况。
  通过上述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陕西省内部的差异有初步的、感性为主的认识。
  教师组织这类教学时,因为涉及到若干的地区,需要的资料比较具体,可能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是否具备,例如,对农业基础知识的了解,自然条件与农作物生产关系的基础知识等。如果学生缺少某些背景知识,学习活动不易顺利展开。教师可使用多种方式,如事先介绍一些基础知识、发动学生查找资料、请农业部分的工作人员或农民作报告、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相关学习网站等,帮助学生解决背景知识问题。
  
www.deyou8.com
  三、“环境与发展”的学习
  认识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到地理区域的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在漫长的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新的人地观和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是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经挤、社会可协调发展的道路,这种可协调发展可表现在两大空间尺度上,一是全球可持续发展,一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可看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特定区域中的体现,即它的空间体现。
  从问题的实质看,可持续发展是个全球问题,同时也是个地区性问题。全球的可持续参展是以各个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目前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都是集中体现在区域问题上的,只有地球上的各个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人提出,“着眼于全球,从区域入手”,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原则之一。从学习的角度看,区域发展的学习内容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比较好的载体。区域经济发展及研究的新特点又为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不断提供新思路和新素材。
  1.认识区域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认识区域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最好的方法是使用典型的实例。实例的来源可以是文字材料和视频材料,这类材料多反映在空间上离学生较远的区域环境影响;也可以是来自实际调查的资料,这种活动多在自己的居住区附近进行,认识区域环境影响的过程与实际调查的过程是融合在一起的。下面是这种教学的一个例子:
  水泥厂的环境对生活的影响
  北京的房山区有一家水泥厂,它是有近百年历史的国有大型企业,也是造成本地区环境污染的一大污染源。现在它的环境有了一些变化,当地中学教师和学生很关注这种变化及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地理教师就组织了下面的学习活动。
  第一步是课前实施的分组调查。调查对象是退休的爷爷、奶奶,工作的爸爸、妈妈及周围的人。调查内容包括几十年来水泥厂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粉尘污染对周围村庄有何影响,那里的人有什麽想法?学生将调查内容以列表的形式归纳出来,并补充上自己参观后的感受(可贴上自己拍摄的照片)
  第二步是参观访问,学生带着记录本、照相机到水泥厂前区、老生产线、新生产线中控室、余热发电处、厂房间的绿化带。
  第三步是室内作业,由学生在“北京市政区图”上确定水泥厂的位置,并根据下表数据绘制一幅折线式统计图,并说明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的原因。
  
www.deyou8.com
  2.认识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认识区域”教学如果组织的好,能够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所谓区域环境,实际是指区域内各种地理要素的综合效应。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既包括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包括区域发展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影响。当然,在义务教育阶段,这种关系的学习不宜理论化,要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用多种教学媒体,把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建在学生自己的体验、理解和兴趣之上,否则会事与愿违。下面是一个教学实例:
  为什么东北地区曾是我国重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早建立起来的工业基地,传统教学中需要学生记忆主要的工业城市、重要的工业部分和重工业产品。对于这一类内容的学习,新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必须记忆的地名和物产,而是从能够“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因此,学习的重点就从地理知识的分布和名称转到了地理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尽管减少了枯燥的记忆内容,地理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联系内容的教学如果组织得不好,仍旧会远离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里介绍一种角色扮演的方法。教师提出假设:现有一外资集团来东北地区投资发展重工业,目前要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地点投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其中一个小组代表外资集团,其他小组分别代表东北某一城市(自选)的政府,轮流向外资集团介绍本区所具有的优越条件和可以发展的重工业,来吸引投资。
  学生如果是第一次学习区域发展问题,教师可给出几个参考条件,如当地的资源情况、当地的交通条件、当地的人才条件、当地的市场条件等,提示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如果学生已经学过类似的内容,教师也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设计介绍的思路和内容。
  假设有一个小组选择了长春市,他们也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外资集团”介绍长春的情况:
  离大庆油田较近,可以通过输油管道运输石油;交通条件便利,位于东北最重要的铁路干线──京哈线上;为吉林省的行政中心,人才集中;市场广阔,生产出的产品可运输到北京、内蒙古、黑龙江、沈阳等城市,还可通过大连港出口等。
  各个“城市”介绍后,“外资代表”要根据介绍的情况和自己的投资意向对各个“城市”的介绍进行评价和选择,各个“城市”可以根据“外资代表”的提问补充发言,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全班讨论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进展进行指导或调控,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地理要素对当地工业发展的影响,建立地理事物之间密切联系的观念。
  这种学习方式的问题是,学生如果不具备基本的工业生产如某种工业需要某些特殊的原料的知识,完成这样的学习比较困难。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并对难以理解的地方作简要说明。
  
www.deyou8.com
  3.从“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角度组织教学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基础知识和基本学习方法的前提下,可以尝试从“区域环境与
  区域发展”的角度组织教学,以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区域发展问题。地理区域的学习就可以改变以往按各要素、各部门一一分条描述的方法,以“区域──环境”为核心,重点突出人地关系,抓住各区域中几个最突出的,最能体现区域地理特色的特征,以专题的形式进行重点介绍。下面是教学中突出区域地理特色的两个例子:
  从“环境──发展”的角度认识重庆直辖市
  如果选择重庆市学习,怎样组织教材呢?按照常规,应该介绍重庆市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工业特点、农业特点、旅游业发展等。尽管其中每一项都带地方特色,但面面俱到,一点而过,对学生来说每个区都是一样的。从“环境──发展”的角度组织材料,可以首先考虑为什么要成立重庆直辖市,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我国的资源特别是有色金属资源主要在西部,二是利于组织和实施三峡库区开发和移民,三是振兴重庆老工业基地。所以重庆直辖市的建立,是与该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直接相关的。其中最为人关注的是三峡开发和移民问题。三峡是世界瞩目的水库工程,它的修建对当地及附近区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保护华中地带不受洪水灾害威胁,向华东输送电力,并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改善长江上游航运等。但是,三峡工程也带来一环境和社会问题,例如三峡移民问题,三峡修水库要移民百万,其中85%的库区移民属重庆市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特别是库区水质保护等。在这种学习材料的组织结构下,如何处理区域基础知识的问题?不论是水库可能带来的发展利益,还是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都与重庆市的自然条件,国家政策,社会发展条件有密切的联系。围绕三峡水库问题,仍然可以把需要学生学习的地理基本知识融合到课程里,但不是为了学习重庆地形,重庆气候,重庆农业而学,而是为了了解重庆面临的三峡开发和移民问题以及环境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