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弗里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思路相同
设法将DNA和蛋白质等其它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
处理方式有区别
直接分离:分离S型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
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的特殊元素(32P和35S)
研究人
1928·英国·格里菲思(F。Griffith)
过
程
·
结
果
注射
①R型活细菌——→小鼠活
注射
②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
注射
③加热杀死的S型活细菌——→小鼠活
注射 分离 培养
③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S型活细菌 ——→S型活细菌
分析
①组结果说明R型活细菌无毒性
② 组结果说明S型活细菌有毒性
③组结果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活细菌已失活,因而无毒性
④组小鼠死亡,证明有R型无毒细菌已转化为S型有毒细菌。
说明S型细菌内含有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
结论
④组实验中,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主要通过④组实验证明)
研究人
1944·美国·艾弗里
过
程
·
结
果
分析
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结论
S型细菌体内只有DNA才是“转化因子”,即
实验材料
T2噬菌体、大肠杆菌
过程结果
①标记细菌
细菌+含35S的培养基——→含35S的细菌
细菌+含32P的培养基——→含32P的细菌
②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