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基因的表达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3.了解遗传密码的破译过程(选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体验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认同科学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永无止境。
能力方面
1.鉴别、选择、运用和共享信息。
2.运用数学方法,从信息论的观点分析遗传学的相关问题。
3.运用证据和逻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本章的核心内容是从分子水平上阐明遗传物质在生物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即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本章教学时,需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进行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教学时,要注意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骤及其所涉及的知识的内在联系。建议用一条主线将各方面内容贯穿起来,并充分培养学生阅读图文的能力,注意避免繁琐和冗长的讲解。二是在本章中,“思考与讨论”栏目比较丰富,利用好这些栏目,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切实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结构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章包括三节: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3节《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本章参考学时可用4课时,其中第1节可用2课时,第2节和第3节可分别用1课时。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针对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教材可以采用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先讲清楚tRNA、mRNA、核糖体和遗传密码的相关知识,再在此基础上,集中讲述转录和翻译的步骤。另一种是在讲述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中,插入讲解相关知识。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方法将相关知识进行集中讲解,有灌输知识的倾向,但能够使转录和翻译过程的讲述相对集中连贯。第二种方法逐步展开知识的学习,更符合认知规律,但转录、翻译这一主干过程不可避免地会生出一些旁支。教材选用的是后一种方式,与原教材的思路基本一致,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问题为主线,贯穿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在遗传信息的转录部分,以“为什么RNA适于作DNA的信使呢?”和“DNA的遗传信息是怎么传给mRNA的?”两个问题串连起来;在遗传信息的翻译部分,以“碱基与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和“游离在细胞质中的氨基酸,是怎样运送到核糖体中的mRNA上的呢?”两个问题串连起来。原教材也有类似的问句,但是并没有将问句独立成段。以四个独立成段的问句统领全文,有利于启发学生逐步深入的思考,同时能够突出转录翻译的主干过程,保证主线清晰。
承接第1节介绍的理论推导,本节进一步探讨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式,然后介绍克里克的实验,体现了科学思维的严谨和科学讲求实证的特点。虽然克里克的实验本身相当复杂,但教材通过英文句子的类比,让学生能够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与研究方法。“遗传密码对应规则的发现”反映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即利用生物化学的手段,建立蛋白质体外合成系统。学习蛋白质的合成后,了解蛋白质的体外合成系统相对容易。这是因为体外合成系统实质是对体内反应的模仿。选择这两个实验,旨在让学生认识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研究思路,新思路和新方法能带来突破性的进展。从生物学史的发展看,尼伦伯格等的发现只是破解遗传密码对应规则的第一步,此后科学家又做了不少改进。但教材编写科学史的目的是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不是要学生了解每一个技术细节,因此教材没有进一步介绍后继实验。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