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材分析
在米歇尔(F.Miescher)发现了核酸的基础上,1886年孟德尔揭示了遗传的基本法则,1926年摩尔根发展并确立了基因学说。但是,在20世纪的前40年中,困扰科学家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基因究竟是什么物质、基因是怎样进行工作的,依然没有解决。第3章“基因的本质”就是在前两章学习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基因的本质。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
2.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4.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形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认同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3.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能力方面
1.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学习运用简约的科学语言概述科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结构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章教材是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详尽地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通过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以及基因的基本概念等内容,使学生对DNA和基因的有关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遗传上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本专题的题图寓意深刻:50年前沃森和克里克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论文上,醒目地衬托着一个双螺旋结构。它不仅预示着100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还预示着遗传物质及其结构的发现在生物科学史上划时代的意义。组合图上的引言及组合图旁配以的一首小诗:“基因是什么?DNA或蛋白质?几多实验,几多论争。是谁将谜底揭破?”将学生带入到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与基因本质的探索中。
本章共包括四节内容: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第3节《DNA的复制》和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x片段》。在这四节中,除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外,其余三节可各用1课时教学。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主要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本节由活动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时间的问题:“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这一活动既从历史事实出发,点出了本节研究的主题,又将学生饶有兴致地带入20世纪中叶生物学界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主题中。
在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前,本文首先讲述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与原教材比较,本段没有从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减数分裂与受精出发,而是以简洁的语言,用与蛋白质结构类比的方法,指出20世纪中叶,为什么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这样讲述可以简洁明确地引入对本节主题的讨论,避免了与前面所讲内容的重复。
在讲述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的基础上,本节又讲述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编者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实验,是因为这两个实验是20世纪中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具影响力,也是最经典的实验。通过两个实验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实验虽然采用的实验对象不同,方法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但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从而认同科学结论的获得,最基本的方法是实证的方法。并认识到:一个正确的结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如在艾弗里实验的8年后,赫尔希和蔡斯才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最终使人们确信DNA是遗传物质。
在讲述这两个实验时,为了让学生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编者不仅按照科学家的探讨途径,以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还较详细地讲述了这两个实验的具体方法。虽然艾弗里与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方法不同,但是实验的设计思路却有共同之处,通过对两个实验方法的讲述,使学生理解科学家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把DNA与蛋白质区分开,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如果说“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通过生物体外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那么,“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就是通过生物体表现出的生物现象,更直接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是以坐落于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DNA雕塑为题引导学生活动的,考虑DNA分子比较抽象,以学生比较熟悉的DNA雕塑引入,可以拉近DNA与学生的距离。活动中的设问:你知道为什么将它作为高科技的标志吗?点出了DNA在生物科学发展以至高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活动中巧妙地利用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2003年)纪念这一有利的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回答这一设问。
本节是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以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的。
与原教材比较,本节教材最大的变化是: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在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之前,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来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方式是以阅读故事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沃森和克里克孜孜以求的画面。展示这幅画面的目的旨在告诉阅读的每一个人:在众多有造诣的科学家中,两个年轻学者之所以脱颖而出并非偶然,首先对问题的兴趣是科学探索的开端;多学科知识的背景是科学发现的前提;科学的思维方法,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与他人的合作的品质,是科学发现的关键。编者利用这一科学界传为佳话的故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也很自然地构建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通过对故事的旁栏导读及思考与讨论,又进一步强化了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意义和作用。
在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本节又以简洁科学的语言、图文并茂地概述了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最后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达到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的目的。
第3节《DNA分子的复制》以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为题引导学生进入对复制问题的讨论。2008年奥运会是令国人瞩目的话题,对学生十分熟悉的北京奥运会会徽画面进行的讨论,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还可以充分体现出时代气息。
本节包括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选学)和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三部分内容。
在讲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之前讲述DNA分子复制的推测,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沃森和克里克在制作DNA模型时,就已经推测出了DNA分子的自我复制的机制这一事实,更重要的是旨在使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联系,即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决定了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讲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讲述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后,讲述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一是使学生理解对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机制的揭示必须来源于实证;二是使学生了解DNA分子半保留复制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由于DNA半保留复制实验的难度较大,出于对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考虑,对这部分内容教材采用了选学这一弹性处理的方法。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x片段》是由一个游戏活动引入对问题的讨论的。在活动中运用排列组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DNA分子可以贮存大量的信息这一结论。
本节包括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DNx片段中的遗传信息两部分内容。这两部分内容分别通过两个活动来完成。
在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中,主要是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基因与DNA的关系。资料分析中共列举了4个实例,其中资料1、3实例是从数量上说明基因是DNA上的片段;资料2、4实例是从现象上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综上所述,学生可以很自然得出如下的结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x片段。
在DNx片段中的遗传信息内容中,主要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DNA上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多样性的关系。活动中创设的两个情景设法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推算的方法,得出DNA分子中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的结论,从而推出DNA分子具有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结论。这一结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物体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