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政治教学政治教学设计高二政治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设计

    11-14 22:53:34    浏览次数: 526次    栏目:政治教学设计

标签:政治教学设计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二政治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
  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
  运用: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性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觉悟方面:在重大社会问题上,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的自觉性,正确认识、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启发式、讲授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
  材料一:公元十八世纪时,西红柿刚流入欧洲,由于人们对其不了解,无人敢吃。有位法国画家,抱着孤注一掷的决心和勇敢献身的精神,来试尝这可爱又可怕的西红柿,吃前换好了入殓的崭新衣服,写好了遗嘱。他吃了一口,“觉得味道酸溜溜、甜滋滋的。这可口的滋味使得他精神紧张,干脆躺到床上,等待着“上帝”的召唤了。结果是,他既没有不适的感觉,更没有死。从此以后人们知道了西红柿能吃。
  材料二:后来,科学家经研究证明:西红柿肉厚,有特异香味,汁中含苹果酸和柠檬酸;含有容易消化的果糖、葡萄糖、多种矿物质和有机酸;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最为丰富,每一百克果实的含量可达7—38毫克之多。营养丰富的西红柿中并没有使人致命的成分,这样,西红柿可以吃的奥秘才真正被揭开了。
  问:上述材料中人们对西红柿的认识分别是怎样的,这两种认识分别是怎么获得的?在上述材料中,人们对西红柿的认识有两种。材料一是对西红柿形状、颜色、味道、基本结构的认识,这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材料二认识到了营养丰富的西红柿中并没有使人致命的成分,这是通过理性思维获得的,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练习:判断下列认识那些属于感性认识,那些属于理性认识?
  (1)刘翔跑的飞快(2)万有引力定律
  (3)苹果落地(4)“三个代表”思想
  感性认识:(1)(3);理性认识:(2)(4)
  2. 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自主探究:认识为什么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快速阅读找到答案)
  思考角度1:认识了现象是否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例一:在商品市场中:
  

认识了商品经济的现象是否 就认识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呢?(否)
例二:在日常生活中



  认识到了不同事物在不同季节给人冷、热的感觉不同,是否认识了这些事物在传热性方面的本质呢?(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 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现象

本质

规律

(1)

是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和外部联系

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是事物个别的东西

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

是多变的

是相对稳定的

(2)

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思考角度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哪一个更可靠?
  我们可以从下列俗语中得到启示:
  有人说:眼见为实;有人说:眼见不一定为实。你同意哪种观点?
  这充分反映出现象是多变的,因而,正确的感性认识只是如实反映了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现象中共同的、内在的稳定的东西,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牢固。
  思考:下列名言说明了什么哲理?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毛泽东
  
  同学们看一下教材第14页的“比一比”,请回答“两个阶段的认识有哪些不同,哪个更为深刻?”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由此可见:感性认识是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以,认识不能停留在现象的认识上,而要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结论:
  (2) 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问:认识的目的是什么?(自主探究)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