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源泉:社会实践
3根本目的: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作用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人民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
Q: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三什么?
A:1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根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3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中汲取养分,努力钻研,锐意创新。
二 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推成出新 革故鼎新 取长补短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Q: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A;1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创新 否则会失去根基
2要具有时代精神,这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文化创新表现为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三 面向世界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第六课 中华文化
一 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 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特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民族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代编撰的史书具有规模大 存留丰的特点 为世界仅有
3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 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个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包容性的作用)
4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二中华文化的特点
1【独特性】
A文学艺术: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B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是中国人民勤劳指挥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区域性】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 相互借鉴 相互吸收 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 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
藏族《格萨尔王传》 蒙古族《江格尔》 柯尔克孜族《玛纳斯》【三大英雄史诗】
1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民族文化的地位: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 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Q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
A1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2不同区域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3 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七课 民族精神
一 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之中 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凝聚力】支持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支持力】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力】
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二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重要的优良品格 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1 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三 弘扬民族精神
1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A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B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C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的需要。
3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