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探因与矫正对策之我见
06-22 11:31:44 浏览次数:
999次 栏目:
教学体会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体会,小学语文教学体会,http://www.deyou8.com
后进生探因与矫正对策之我见,
教育工作中最难也是最苦的“差事”就是转变后进生的工作。要重视优化其心理品质,变“后进”为“先进”,不仅仅追求“分数”的上升,更重要的是矫正其不良的心理品质。
“差生”概念的定义,由来已久。然而,近来“后进生”的提法,笔者以为,似乎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所谓的“后进生”,其实指的只是一些在某段学习过程中,因某一方面或是几个方面的学习成绩、能力等等相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稍微显得落后些的学生。这里,我们强调的只是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而非所有方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他们的步子或许是小了些,速度或许也的确慢了些。可,有谁能断定他们明天就不会有新的变化呢?过去或许是后进的,现在或许也是后进的,但是,明天的他们就不能有所改变吗?
一、摸清情况,确定要因
学生某一或是几个方面的后进,毕竟不是理由。然而,这世上难得有“无源之水”。后进了,不是吗?总该有原因吧。教者朋友,你不是想转化后进吗?那就发挥您教者身份的优势吧。怎么办?望、闻、问、切呀!创造可能创造的一切机会,利用可能利用的一切时间,明里的,暗地的,家访啦,座谈啊,向家长,向同学,晓之以理啦,动之以情啦……总之,弄清其所以后进的方法总该是有的。否则,只能反省您自己是否努力到了一定的程度。正所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嘛。总的来说,学生后进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1、非健康家教环境的不良影响。有些做父母的,为了让孩子学文化知识可说是绞尽脑汁,但在培养孩子心理素质方面却很少动心思费力气,甚至把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气、错误观点传播给孩子;还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养成了孩子任性、抗拒和目中无人的非健康人格。有些家长对子女的关怀较少,子女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无法忍受家中无休止的争吵,或厌恶父母的不好品质、不良作风,从而变得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自卑。有些家长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子女势必受到这些不良心理环境的影响。
2、丧失集体友谊和同情。后进生通常是集体荣誉的破坏者,同学都讨厌害怕他们,不愿和他们亲近,即使他们有过勇于改正错误的表现,但也常常难以得到重视、信任和鼓励,因而他们产生了心理对抗;另一方面,一般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表现不好,经常成为老师批评、家长打骂、同学嘲笑的对象。为了表示不满与反抗,他们在外表上往往表现出傲慢骄横的样子,而其内心却又常常低估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对自己缺乏信心。久而久之,形成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和“表里不一”的心理特点。外表对批评满不在乎,内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外表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不太合群,内心却渴望友谊、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真善美、假丑恶的颠倒,是非的混淆,使后进生缺乏辨识能力,往往把好事当坏事,把坏事看成好事,片面模仿追求他们心目中“英雄”的行为、思维方式,从而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变形。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侵蚀着学生的心灵,给学校教育带来负效应。
二、启动内因,内外练功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后进生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发端于复杂的内因和外因,有一定的顽固性,只有截断源头,疏通渠道,启动内因,对症下药,方可取得成效。所以后进生不良心理品质的矫正应做到“堵、创、疏、练、激”。
“堵”,即堵塞不良渠道。割断后进生与社会不良因素的联系,如禁止其进“两室一吧”(电游室、录像室、网吧),要求社区成立相应的监督组织等。
“创”,即创建适宜矫正不良心理品质的健康家庭环境。一是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二是通过家长学校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
“疏”,即疏导。第一,从情感上疏。动之以情,是思想教育的原则,也是心理教育的前提,我们教师要重视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即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教师要主动靠拢后进生,从各方面给予他们必要的关怀和照顾,有效消除他们的心理对抗。这样,后进生的心灵之窗才会打开,教育才会奏效。第二,从行为习惯上疏。我们要求后进生熟记《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规班约》等,并严格按要求规范自己。我们强调对后进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仅要爱,而且要爱得深沉、持久。在他们违章犯规时,教师应予以细致的、恰当的、合情合理的批评教育,使他们心服口服,并下决心纠正错误;还应要求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克服教育,养成、巩固并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用激励机制去疏。我们用激励机制去启动内外因,开展“争上游”比赛(对学生),设立后进生转化奖(对教师),每学期评比一次,奖励条件适中,让后进生时刻看到希望,让教师转化有劲头。
“练”,即训练学习。师生都要加强心理辅导、训练及心理知识的学习。教师通过学习,可掌握心理知识、对症下药,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后进生答题解疑,深化认识。学生通过接受心理训练,可了解自己不良心理品质的类型表现、产生的原因,然后接受辅导或自我调适。多管齐下,必可矫正。
“激”,即采用激将法。学生很会体察分辨教师在批评甚至责骂他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情感,真诚友善的多么严厉,学生都能接受,我们也都读过许多学生回忆老师用“激将法”唤起自己奋发的文章,也听过许多老师讲批评越多越厉害的学生毕业后越能记住老师,如果我们用“刺痛法”让学生能卧薪尝胆,从而反“败”为胜,又何尝不可试一试刺刺后进生的“痛处”呢?
三、建立正确合理的转化评估体制,面向全体,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估体制的制定,必须面向全体,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唯其如此,方能显示出其科学性。鉴于我们国家的国情,鉴于目前仍然流行的以中考、高考这种形式一锤定音选拔人才的现状,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分数”这东西依然是“爱你没商量”。对此,争议与赞许,似乎都已失去了意义。仔细想想,与其坐在那儿评头论足,倒不如做些实际的有意义的工作。你不是要分数吗?你不是要摆名次吗?摆,给你摆好了。毕竟,它在某种程度上能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与促进嘛。但是,我们要摆的并不是某次考试或是测验的卷面的实际得分,而是相对于前后两次测验班级(或年级)总体均分的差值的排名。差值大了,且为正值,说明你进步了。差值小了,或为负值,那你就退步了。就这样,我们只和自己比,不好吗?只和自己比,我们方能感觉到:“哦,我原来还有进步呢!”“哦,我退步了……”
有人说:“名次分数面前是人人平等的。”笔者不以为然。毕竟,一个人的现状取决于太多的因素,主观的和客观的,先天的,还有后天的。你能说大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吗?亘古不变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承认差异。先天的、客观的差异,难道是后进生自己的错吗?不,绝不!为了能给后进生多一点自信心,让他们对学习多一些兴趣,笔者以为,这种给相对于均分的差值排名的做法可推而广之。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方能从根本上树立起一个后进生的自信心:“哦,原来我可以做得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