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 新授
课时 三课时
教学
目标 探究目标 1. 能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收集、证明自己在不断生长和发育。 2. 能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收集到的证据。 3. 能通过分析成长记录图标发现身高、体重等变化规律。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挂重物活动的感受,从而体验父母的艰辛。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命的珍贵。
知识目标 1.能描述人类生长的大致过程和变化特征。 教学 方法 复习巩固 √ 现代教学 √ 自主探究
√
记录汇报
√ 创设情景 √ 引导观察 √ 分组合作
√
交流展示
√ 启发引导 √ 激发质疑 √ 师生互动
√
表优励缺
√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引
入 一.谈话:“自从去年的生日之后,发现自己有了哪些变化?长高了?长胖了?学会了更多的本领” 1.生自由发言。
探
究
活
动
一. 活动“怎样知道自己在生长?”
1.能找出哪些办法来证明自己在不断地生长发育?
2.向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变化,比比谁的证据更丰富。
二.交流活动
1.分组交流我们的变化证据。
拓展 一.搜集有关自己生长变化的证据(第二课时) 引入 一.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自己生长变化的证据 1.生自由介绍。 探 究 活 动
一.活动: “设计生长记录表”
1.分组讨论:“怎样设计自己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2.选择身体生长的一些基本特征,设计表格记录。
3.填写我们自主设计的表格。
4.根据我们记录的数据绘制生长变化曲线图。
5.分组交流我们的记录。 6.我们还想设计不同的图表来记录。 二.活动:“本领在增长” 1.讨论:我们还有什么在增长呢?2.设计表格记录我们的技能发展。 3.分组交流我们的记录。
(第三课时)
引
入 一.谈话:要想学会更多的本领,应该怎么做? 1.生自由发言。(提示:要仔细照顾好我们的身体,注意休息和锻炼。)
探
究
活
动 一.活动:“了解人的生长过程” 1.看图理解人的一生各阶段。2。讨论:如何让我们的生命更精彩。3。讨论:人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有哪些主要变化?(试与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进行比较) 二.活动:“比较人、植物、动物的生长” 1.讨论:人、动物、植物比较生长过程和变化一样吗? 2。自己设计表格记录,进行分析、比较
拓
展
一.活动:“体验妈妈的辛苦”
坚持将一个2至
板书
设计
16.我们在长大
我们在长大的证据:
四年级上学期 科学教案 年7月 第18周 课题 17.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类型 新授 课时 三课时
教学
目标 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探究的问题。 2.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3.能设计试验验证液体、固体和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情感目标 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 2.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它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知识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能够举例说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 方法 复习巩固 √ 现代教学 √ 自主探究
√
记录汇报
√ 创设情景 √ 引导观察 √ 分组合作
√
交流展示
√ 启发引导 √ 激发质疑 √ 师生互动
√
表优励缺
√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引 入 一. (创设情境)课件展示“水烧开、瘪乒乓球鼓起来、电线冬、夏两季的变化” 1.请根据这些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探 究 活 动
一. 活动 “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解释生活现象:商店的瓶装液体商品为什么不装满?水没烧开。(参看课本插图)
2。说说我们的猜想。(生自由发言。)
3。记录我们的猜想。
二。活动: “设计实验”
1.分组讨论:“选择什么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2。看看课本的提示。
3。小组讨论多种实验方案。(记录下来)
拓 展 一.找找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第二课时) 引入 一.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1.生自由介绍。 探 究 活 动 一.活动:“实验验证” 1.分组实验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提示:用表格的方式) 2。分析表格,得出结论。 3.交流:在实验中,我们有没有增加或减少液体? 4.我们的结论:
教
学
过
程 拓 展 一。用我们的研究结论说明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第三课时) 引 入 一.活动:“固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仿照活动1来研究。 2.交流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及解释。 探 究 活 动 一.活动:“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猜想乒乓球鼓起来的原因。 2.根据我们的假设设计实验。 3。共同交流得出结论。 二.活动“生活应用” 1.看图解释现象。 2。记录更多的现象及解释。 3。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发现。 板书 设计 17.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液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固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气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的性质
四年级上学期 科学教案 年7月 第19周 课题 18.盐到哪里去了 类型 新授 课时 三课时
教
学
目
标 探究目标 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能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设计分离与混合物体的方法。 4.能举例说明有一些变化是可逆的。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说明溶解的含义。 2.能用可逆变化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 方法 复习巩固 √ 现代教学 √ 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