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认识教师出示的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积极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并认真倾听他人学习成果,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并简单归纳。通过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认识到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学生学习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情况,了解教师介绍的相关知识,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学习相关资料,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并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
3、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主动产生问题,积极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通过图片使学生直观认识大自然中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在此基础上进行验证性探究实验,认识岩石风化的原因。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温差变化、雨水、植物三个方面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而对于雨水、植物对岩石的化学破坏作用尽可能不要涉及。
让学生通过猜想,模拟实验,推想岩石的变化最终结果,由此推想出地球上土壤原来是岩石风化造成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三)使学生对岩石的风华有更全面的认识,丰富学生视野,关注岩石风化有关研究,将课堂探究活动拓展至课后,关心科学、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
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日晒,风吹,雨淋,搬移
课堂检测:
1、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2、 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有哪些?
教学反思:
1、 成功方面
(1)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把学生引入“矛盾——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来。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块普通的岩石,了解这块岩石的基本特点:重,很硬,非常结实。然后给每组同学一块风化的岩石,让他们观察说出风化岩石的特点:很疏松,很轻、能浮在水面上,表面有泥沙,有植物。通过对两块岩石的比较,不用教师说一句话,许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岩石,风化后这么轻,且能浮在水面上?岩石怎么会这么疏松,手一碰,就会剥落下来?岩石怎么会有这么多小洞洞?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 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
“探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地验证某个事物或结论而是要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发现事实,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出材料中所蕴含的意义来。这个过程不是三、五分钟所能解决的。在常识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能从头到尾观察、实验几遍。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在本课中,我的教学设计如下:1、认识风化的岩石,提出研究的问题。2、自我探究风化原因。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根据课后录像统计:在整节课中,学生学习用时36’48”, 教师讲解时间只用了2’36”。学生有两次独立观察和探究的时间。第一次是观察风化的岩石,用时4’47”,占总用时的11.6%。第二次是探究岩石风化的原因,用时13’,占总用时的31.6%。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充裕的时间去感知,去探索。这也为探究结果的多样性提供了保证。
(3) 探究形式的多样性。
探究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自然科学中实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些对话,当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后,师:“这是不是结论?”生:“不是”。师:“怎么办?”生:“实验”。把验证假设的途径固定在单一的“实验”上。这是不正确的。在本课中,学生提出 了多种验证假设的方法:实验、查资料、问老师、上网……。在学生实际的探究过程中也呈现了这样的多样性。通过实验验证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有9组;查资料(包括看录像)的2组;上网的有3组。在实验的9个小组中,有用煤炉给岩石加热的,有用电炉加热,有用酒精灯加热,甚至有同学在石头上滴上了盐酸后再进行加热。课堂上有聚在电脑前小声讨论的,有不声不响查课外书做笔记的,有跑前跑后用不同种方法加热的,也有东瞧瞧西看看的同学。但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轻松与喜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