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中历史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考历史复习:高三历史总复习策略,
高三历史总复习策略
一、夯实双基,优化历史思维
综合考试中历史学科对知识点的考查难度下降且相对集中,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这种相互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历史阶段特征、中外联系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因此平时复习要把历史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便于理解、记忆,否则疲于应付大量琐碎的知识点的记忆,就谈不上主动性的学习和思考。
①在古代史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点透指历史事件知识点分析透彻和全面。如时代背景,原因分析、主要目的、方法措施、性质意义、作用影响等。从高考试题来看,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理解考查较突出。实现点透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线通指某知识点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连成一线。以知识纵向归纳为主,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的分析并形成小专题。面全指同一时期社会各方面的概括并形成历史阶段特征。如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等。在教学中,可使用范例教学法,以某一历史阶段为例按章节顺序理清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概括出阶段特征。然后让学生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制作图示图表、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
②在近现代史复习中,以中国史结构为主,带动世界史复习,体现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然后在世界史复习中,把中国史的阶段结构打乱插入世界史进行简要的回顾,体现世界史的发展包括中国史。如复习三次工业革命时联系中国史内容分析其影响。
③在注重因果分析、时空联系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中外相关知识的分析比较能力培养。如对中国康乾盛世与当时西方的比较,来正确定位中国的封建盛世;对17、18世纪中国与英法经济均出现繁荣景象的背景、后果进行分析比较,来理解此时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兴和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的原因;对20世纪中期以来的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互有得失的分析比较,可以深刻地理解生产力对历史发展的真正作用等。
www.deyou8.com
二、专题式复习、强化学科内知识体系的综合
专题复习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一是细化成小专题,二是加强对专题中知识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而不只是简单的把知识归纳在一起。三是加强横向拓宽,突出空间的延伸。在专题复习时,首先应从讨论问题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如从利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及利于综合的思路和途径,形成不同于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即分析的思维主线;专题思维主线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A、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如关于全球化、区域化、一体化的思考,关于近代化探索的思考等。B、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反思,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等。C、政治地理问题的历史交融。三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水利工程问题等。其次,进入主题内容分析,让学生按照上述分析的思维主线进行纵向的横向的归纳分析训练。可以采用课堂提问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和促使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知识重组,掌握有关专题的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过程,重点突出它的阶段特征。并从横向分析形成有关特征的背景和影响,得出一般规律的历史启示。同时还要将该专题的历史现象与世界史上的同类现象进行分析比较。最后,选择高考实战题进行例析讲解,强化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思维线索的形成。教师在复习策略上,切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要精心设计,打破知识和技能的固有结构壁垒,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
如以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为例。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入手确立法家与儒家专题详解。对儒学专题分析讲解如下:一是构建专题知识网络。
①形成与发展:孔子学说、孟子和荀子的观点、董仲舒朱熹改造新儒学并分析儒学产生和改造的背景、独尊地位的形成(根据中国古代地主小农经济模式、集权专制政体等基本社会特征来分析)等,形成相对完整的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知识网络。
②时间上的延伸:联系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陈独秀等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将近代史上的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专制帝制结束和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的过程与西学东渐过程纳入专题。并客观评价儒学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二是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侧重于理解和比较能力,可比较董仲舒、黄宗羲、康有为、陈独秀等对孔子为代表儒家思想的观点异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观点差异真正原因。三是注重创新、形成历史认识。通过创设问题不同历史人物对儒学的不同态度,你能得出哪些认识?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儒学。让学生分析并理解以下史学原理和观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发展和演变;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同一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和作用等。我们在专题复习中必须重视以下内容:
1、中国古代史中,可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作为主干内容,要突出民族交往、中外科技经济文化交往和南方经济的发展、商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改革与变法、中国农业问题、西部开发、中国主流思想演变等专题。
2、中国近现代史可从新的视角去观察,将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历程作主体内容。可突出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法制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及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最近十三年的成就),思想近代化、社会生活现代化、城市近代化、外交近代化等。
3、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可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作为主体内容,突出科技发展及其引起的变化、从分散到整体发展的人类历史、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的霸权政策、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等主体内容。
www.deyou8.com
三、瞄准时政热点,突破学科综合
文科综合的命题指导思想是能力立意,以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为素材命题。突出人类、自然、社会协调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生活中较稳定的或易于学生理解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思想性突出。复习中要继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应注意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而不应仅局限于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亚热点)。过去我们往往从政治学科角度去选择素材,现在应多从社会性角度考虑,多从地理的图表和历史事实、报刊杂志的背景报道中寻找导入方式。寻找跨学科渗透交叉点可采取学校与学校之间互动(指学校与本省或外省兄弟学校进行互相交流),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指政治、历史、地理3个学科老师经常交流分析、探讨寻找建立跨学科知识超级链接和技能转化的方法和途径),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学科与学科之间互动的方式。在分析热点时,应切实把握时事热点、焦点问题的来龙去脉:第一,每一个重大热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定要完整把握;
第二,每个重大热点与教材中的哪些知识可以挂钩,也要全面了解。只有掌握了每一个热点问题的具体内容,知道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才能做到分析有根有据,条理清楚,完整准确;只有找准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才能做到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围绕关心农民减负增收这一中心问题,地理老师可向学生提问:从地形、气候、土地资源3个方面对比中国与美国的差异;从气候因素分析,我国农业生产不稳定、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政治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你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要尽快增加农民收入,我国政府必须履行哪些职能?做好哪些工作?历史老师可归纳历代赋税制度变革及特点。学生可以就其中某一个方面反问老师:我国的农业为什么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畜牧业为主,大量使用科学技术,高度集约化,实现农业区域化、专业化、机械化和社会化?中国历史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起源于什么时期,出现了哪些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利造成农业恶性循环的史实?当前应如何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