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复习提纲,
2、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规模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
3、19世纪70年代“寓强于富”,民用工业开平煤矿——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分洋利。
4、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虽未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
5、19世纪70年代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影响下,民族工业开始出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规定,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代表:张謇、荣宗敬、荣德生。收回利权的运动引发振兴实业的又一高潮。
6、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步履维艰: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
十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工业空前发展,“黄金时期”。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范旭东是中国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
2、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适地适产主义”,将占领区经济完全那如日本经济体系中。工矿业“军事管理”“委托经营”,垄断金融和内外贸易,严格控制物资,掠夺劳动力。
3、三座大山重压下的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本国官僚资本。
十三: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
3、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4、中国人第一次自摄影片——1905年谭鑫培的京剧短片《定军山》。
5、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张石川、郑正秋)。
6、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十四: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1881年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
2、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中国铁路是上的里程碑。
3、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成立——轮船招商局,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4、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
5、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后设立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海关。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6、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始。
www.deyou8.com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十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口号:“一切为了前线”。内容见p72(重要),评价: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战争基本结束,情况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
2、1921年,新经济政策:背景: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暴动频繁。目的: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核心: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内容见p73。评价:放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片面发展重工业。内容:p74.评价:基本实现工业化,前期对推动经济发展起到明显作用,但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水平,后期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P74。
十六: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1、背景:虚假繁荣,贫富差距悬殊,股票投机过度,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突出。
2、导火线: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黑色星期四”。
3、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4、1933年罗斯福新政:内容: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p79)核心: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评价:取得一定成效,美国逐渐从危急中走出来,社会生产力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广大的中下层民众从新政中得到了一定好处。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5、凯恩斯主义: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远远低于商品的供给,必须扩大需求。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看得见的手”。
十七: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国家队经济的大力干预: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扩大法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评价: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但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等弊端存在。
2、人民资本主义:股票的分散化,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里。“经营者革命”指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3、福利国家的出现: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社会福利的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十八: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内容见p87,重点在改革农业。一定程度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玉米运动”等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背景:为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内容见p88,重点在改革工业(新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内容见p88-89,重点在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www.deyou8.com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十九: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优先发展重工业。
2、1953年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
3、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1957年提前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4、1956年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工商业)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建立。
5、1956年八大的召开明确中国国内主要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6、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7、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严重困难时期。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8、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仍然取得很大成绩。1966-1976年文革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二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农村首先进行改革,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特征是包产到户,(安徽、四川)。
2、1992年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年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1992年十四大确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十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1980年起,建立五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随后把闽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来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1992年开放上海浦东——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