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围绕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
2、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模式结构和纵式结构。
重点、难点:
1、明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2、运用横式结构和纵式结构时应注意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许多同学在议论的写作过程中,采用最简单的模式:立一中心论点,举两事实论据,再就此稍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最为熟悉而又经常使用的程式过于简单。因而,
二、写作指导
(一)名家例文分析:
谈 读 书
吴 晗
题目好像很奇怪,只要认识三五千汉字,便可读所有用汉字印刷的书了。书人人会读,何必谈?
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能读书是一回事,善于读书又是一回事,并不是所有认得若干汉字的人都善于读书,“能”与“善”,相差只是一个字,实际距离却不可以道里计,问题就在这里。
经常有些青年人,也有些中年人,其中有学生、教师,也有编辑工作者等等,他们提出问题:怎样做才能读好书,做好学术研究工作?特别是当前各个高等学校学生都在奋发读书的气氛中,这个问题也就显得很突出了。
要具体地谈各个学科、各个年级的学生该读什么书,或者研究什么题目该读什么书,这是各个教研组和研究导师所应该答复的。这里只能谈一点基本的经验。
首先是方法问题。用老话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寻章摘句式的,读得很细心,钻研每一段以至每一句,甚至为了一个字,有的老师写了多少万字的研究论文。其缺点是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对所读书的主要观点、思想却忽略了。另一种是观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的,这种人读书抓住了书里的主要东西,吸收了并丰富、提高了自己,但是不去作寻章摘句的工作。明朝人曾经对这两种方法作了很好的譬喻,说前一种拥有一屋子散钱,却少一根绳子把钱拴起来。后一种呢,恰好相反,只有一根绳子,缺少拴的钱。用现代的话说,这根绳子就是一条红线。这两种方法都有所偏,正确的方法是把两种统一起来,对个别的关键性的章节、词句要深入钻研,同时也必须领会书的大意,也就是主要的观点、立场,既要有数量极多的钱,也要有一条色彩鲜明的绳子。
在学习理论的时候,还必须联系实际,才能学得深,学得透。
其次是先后问题。明白先读什么,后读什么。是先读基础的书呢,还是先读专业的书呢?例如学习中国历史,是先学好中国通史,还是先学继代史或专门史呢?有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走了冤枉路,把先后次序颠倒了,不善于读书。其实道理极简单,要修一所房子,不打好基础,这房子怎么盖呢?你能把高楼大厦建筑在沙滩上吗?因此,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书,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钻研。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更广。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话是有道理的。有的书必须多读,特别是学习古典文,那些范文最好是能够读到可以背诵的程度。除了多读之外,还得多抄,把重点、关键性的词句抄下来,时时翻阅,这样便可以记得牢靠,成为自己的东西了。多读多抄,这个“二多”是必须保证的。
第三是工具问题。认识了字并不等于完全了解这个字词的具体意义,有些专门术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容易理解的。解决的方法是善于利用工具书。也以学习历史作例,不懂理使用《辞源》、历史人名辞典、历史地名辞典、历史地图、历史年表、历史目录学,在研究历史科学的康庄大道上,也还是寸步难行的。
要多读书,用功读书,但是还得善于读书。
分析:1、作者从“能读书”和“善于读书”的区别谈起,简论为什么要读谈书。
2、递进一层,谈怎样做到善于读书,分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先后,读书的工具三个方面谈了一些基本的经验。
3、本文论证部分恰当地使用了递进式和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全文的论证紧紧围绕中心,条理清晰,行文活泼自然,说服力和指导性都很强。
(二)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1、横式结构:并列展开的论证结构,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1)总分式:其形式是总论——分论——总论,即先提出中心论点,再分几个方面论述,最后总结归纳。例:以“说‘勤’”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仅列提纲。
提纲一:
①提出论点: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总
②阐述“勤”的涵义(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探索、勤实践)
说“勤” ③分论点一——勤出成果
分
④分论点二——勤出智慧
总 ⑤总结上文,进一步强调中心论点。(名人名言:“天才出勤奋”高尔基。)
提纲二:
①“勤”能 补拙,使禀赋差者不断提高智慧和能力。
说“勤”——本论 ②“勤”能生巧,使人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③“勤”能致富,使人能获得物质精神双丰收。
注意点:a、分论点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隶属于中心论点;
b、要注意各个分论点的内容有相对独立性,不能重复或包容交叉。
(2)分总式:其形式是分论——总论。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先分说后总说的关系,即先从几个方面论述,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例:《“身残志坚”与“身坚志残”》的提纲
①②③张海迪、刘京生、朱泱、朱宪臣、李成刚——举例论证“ 身残志坚”
分论
④身坚(身强力壮)志“残”(缺乏理想,缺乏斗志,心灵空虚)——论证“身坚志残”
结论 得出结论,身残不要紧,只要志坚,就能残而不废,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志“残了”,那么就真的可能成为“身坚志残”的废人。
注意点:a、分论中各小层可采取并列式,即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b、分论中各小层可采取对照式,即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相反或相对的,表现为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另一种事物来烘托某一种事物。其目的是为了突出说明某一种事物的正确性。
2、纵式结构,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各层次之间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由抽象到具体或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
(1)运用层进论证写文章时易犯的错误:一是论述的表面化,就事论事,浅尝辄止,不能深入探讨和分析。例如,对弃学经商现象,有人只看到这是市场浪潮冲击带来的后果,而未看到知识在市场经济中的杠杆作用,未看到知识对提高人的素质进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最终不能提高解决弃学经商这类社会弊端的措施。二是层次之间的展开无层次和梯度,不讲求步骤。
它的结构形式是:“是什么”(提出论点)——“为什么”(分析原因)——“怎么办”(指出做法)。
例:以“清除语言垃圾”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只列提纲,例文见后。)
引论:联系实际提出什么是语言垃圾;(是什么)
本论:从语言和文字两个方面分析其危害,指出清除语言垃圾为当务之急;(为什么)
结论:从精神文明和提高人的素质的高度提出解决语言污染的问题。(怎么办)
作者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逐层论述,开掘主旨,阐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