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文学常识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

    11-14 22:55:21    浏览次数: 820次    栏目:高中文学常识

标签:高中文学常识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

高中语文名著精华指导阅读

  吞吐五千年,随心歌赋尽文章;纵横八万里,极目江山任图画。名著,让世世代代的读者有了扩展生命长度和宽度的时间和空间;名著,让每一个读者都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仰望伟大,思考人生,获取滋养生命的营养,培养伟大的精神情操。所以有人说,有价值的生命都少不了名著。其实,生命少不了名著,名著也离不开读者: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读者的阅读、欣赏、评价和研究,名著才能不断地显示它的价值,也正因为有了名著,生命中的美才会一点点地多起来。
  今天,我们中学生读名著,除了要获取知识和营养、学会品味人生外,还得面对竞争激烈的高考。有很多人本来就不太喜欢阅读名著,高中阶段学习任务又很繁重、时间紧张,不得已读了一点点,时间一长,又忘记了;再加上高考名著阅读的体量大、内容多,很多人视名著阅读为畏途,不知从何下手。更有甚者,无计划、无行动,采取“拖”“捱”的鸵鸟政策。
  其实,从近几年高考名著阅读来看,考查的内容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大家对名著的共同看法和形成的共同结论,它不需要我们有独到的观点,也不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探究其中蕴涵的深刻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对名著重要内容的概括和评价,考查的是我们对阅读、了解的程度及概括能力。
  鉴于上述两个方面的情况,本书选择了江苏省08、09年考查的十大名著,参考了其他人的一些研究成果,整理了本人的课堂教学案,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重要内容三个方面对每一部作品进行了梳理,力求全面又简单实用。相信本书能对广大高中同学在普遍阅读的基础上能精、准地把握名著,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有比较大的帮助。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欢迎广大使用者批评指正。
  陈代秋
  2009年7月22日
  三国演义
  内容概要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趁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消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取魏国政权,建立晋朝。
  《三国演义》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小说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三个人是“义绝”的关羽——义重如山,“智绝”的孔明——机智过人。“奸绝的”曹操——奸诈过人。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他是智慧的化身。从第三十七回诸葛亮出山,到一百零四回于五丈原病逝,他的预见和实现预见的计谋成为情节发展的主要脉络。他隐居茅庐,已预见天下可以三分;隆中对策,他提出联孙抗曹、进取益州的战略决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出山首建奇功,火烧博望坡,出奇制胜;又火烧新野,以少胜多;赤壁之战前,他舌战群儒,结成孙刘联盟;继之智激周瑜、草船借箭,预测将有东南大风,又随之三气周瑜,牢固地占有荆州;这一系列的策略制定来源于他对客观形势的调查了解、分析和把握。在西城他敢于运用弄险的疑兵之计,是由于他深深了解司马懿的性格。他的众多的“神机妙算”都能获得成功,是因为他有渊博的天文、地理知识,以及高超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他还从正统观念出发,择主而事,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竭尽忠诚为其效力,辅佐后主忠心不二,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这一切生动的描写,不仅使孔明成为封建社会忠臣贤相的典型,也是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关羽:骁勇善战,神武过人,为蜀汉的崛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温酒斩华雄,写出他超群绝伦的武艺;单刀赴会,写出他的大智大勇;刮骨疗毒,写出他惊人的自制力。拔襄阳,围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获庞德,中原震动。曹操甚至因此而考虑迁都。关羽至此到达了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可是,谁能想到,这赫赫的战绩却成为关羽最后的辉煌。正当关羽兵围樊城,曹仁苦苦支撑,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吴将吕蒙乘虚而人,白衣渡江,于是形势遂急转直下。吕蒙的军队袭荆州,下南郡,蜀将傅士仁、糜芳投降东吴。刘封、孟达见死不救。孟达后来还投降了曹魏。关羽腹背受敌,最后败走麦城,身死人手。不仅如此,荆州一失,蜀汉从此被封锁在三峡以内。刘备为了替关羽复仇,发起伐吴之役。虢亭一战,火烧连营,蜀军溃不成军,刘备仅以身免。由此看来,关羽之死,荆州之失,竟成为蜀汉一路下滑的转折点。不难看出,蜀汉事业的衰落,关羽要负相当的责任。关羽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心胸狭隘,好听奉承。终于因为他的意气用事,轻敌麻痹,破坏了吴蜀联盟,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而且给蜀汉事业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张飞:字翼德,桃园结义,誓同生死,在三人当中也算最有钱的了,起初的经费都是由张飞筹备。万军当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当阳桥上呵退曹兵百万,与诸葛军师入川时颇会用计,智取严颜,诸葛亮也大加赞赏:三将军会用智谋乃主公一大幸事。可最终没有善始善终,闻知关羽身死,急于为兄报愁。贪杯误事,鞭打士卒,最终反被士卒所杀。
  曹操:他是乱世奸雄的典型形象。曹操出场时还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当他看到董卓专擅朝政、滥杀无辜百姓而朝臣又束手无策时,就挺身而出,前往相府刺杀董卓,行刺不成,就逃回故乡,散家资,募乡勇,发矫诏,聚十八路诸侯结盟,共讨董卓。但一旦把汉献帝掌握到手中,就原形毕露,“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曹操既是敏于识人,善于用人的首领,他求贤若渴、爱才如命,又是嫉贤妒能、不肯容他人猜透他心机的小人。小说对他的这种双重人格作了许多生动而形象的描写。陈琳为袁绍撰写讨曹檄文,骂到他的祖宗三代,但他爱惜陈琳的才华,不仅没有杀他,还把他收于帐下;而对孔融、祢衡和杨修,或借刀杀之,或直接斩之。曹操阴险奸诈,猜忌多疑,却又表现出仁义道德,严于责己。他马踏麦田,便割发以代首;他觊觎帝位,却又不肯亲自篡汉;他只因误听了杀猪的“杀”字,便在疑忌恐惧中杀了好心相救的吕伯奢一家;他患“脑风”,华陀要为他开颅取风,他疑心谋害,便斩了一代名医……如此等等,使一个奸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刘备:他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阁下玄孙”,无限忠于汉室。他听说黄巾造反,危及汉朝天下,就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聚集乡勇,积极镇压;当董卓擅权乱国时,他不顾兵微将寡,积极加入讨伐董卓的行列;当曹操野心暴露、把持朝政时,他见到汉献帝的玉带诏,就义无反顾地书名画押,誓灭曹贼;他对汉帝忠心耿耿,看到朝廷陵替、汉室衰微,就悲愤得心胆欲裂,甚至痛哭流涕,决心“伸大义于天下”,为重整汉家江山而拼杀;这一切都是表现他的“忠”。刘备少年早孤家贫,但事母极其孝顺,他贩屡织席以奉养老母;他在危难中得到谋士徐庶,当听说徐母身陷曹营,就毅然放走富有孝心的徐庶;这是在描写他的"孝"。刘备从不做损人利己之事,爱民如子,心系天下,关怀百姓,具有一片仁爱之心;在火烧新野之时,他事先把居民迁移他乡;在败走江陵时,仍不忍抛弃百姓,在曹兵杀来的危急情势下,还要携十万军众渡江;陶谦三让徐州,他坚决不受;刘表要把荆州让于他,他也不接纳;刘障懦弱,保不住益州,他因为与刘障是同宗,就不肯抢夺他的地盘。这些都在显示他的"仁"。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就为刘备终生信守大义奠定了基础;关羽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孔明按军令状欲斩关羽,刘备以结义之情为其开释;关羽失荆州,走麦城,为东吴所杀,刘备不顾劝阻为其雪恨,以致兵败彝陵;他把赵云救护的阿斗掷之于地,因为这险些使他丧失一员爱将;这些情节都在刻画他的“义”。小说赋予刘备如此之多的美德,一是突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二是反映了人民在动乱中盼望出现圣君的幻想。
  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艺术创作上也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