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资料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十:议论文阅读

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十:议论文阅读

    03-14 12:40:34    浏览次数: 835次    栏目:中考复习资料

标签:中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2017中考考点梳理二十:议论文阅读,
  你的随和脾气多少得改掉一些。对外国人比较容易,有时不妨直说:我有事;或者:我要写家信。艺术家特别需要冥思默想。老在人堆里(你自己已经心烦了),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

  (二)读书的三重境界
  徐宗文
  董健先生在《读书的两种境界》(见《跬步斋读思录》)一文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读书故事: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在读大学一年级时曾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古代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自己,现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别人,我们应该摒弃‘古之学者’的个人主义,像‘今之学者’那样,端正学习的目的。”后来经过洪诚先生的指点及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译著,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全“拧”了。本意应该是,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今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这个故事意味深长,使我想了很多: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而要多读多思,力求把握古书的真义;应该端正学习态度,努力追求古人的那种读书境界,莫学“今之学者”的炫才耀己;为人、为学都应坦诚,要勇于自我批评,做到有错必纠……但是我想得最多的还是有关学习的目的——“自以为是”的读书的三重境界。
  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曰: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皇帝如此,作为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在一定情况下,“书yin”“书痴”“书呆子”,作为一个读书过程,作为一种学习的精神与状态,是不应当受到嘲笑的。只要是有利于知识积累,有利于开慧益智的书,都不妨翻一翻,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书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书的第二重境界。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这是非常宝贵的,应该大力提倡,并且大加发扬。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人”,而是董健先生所私心向往的“为了别人”,即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读书有三重境界,每一重境界都是一个新的逻辑起点,而第三重境界则是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重视和追求的终极目标。
  (选自《中华读书报》2007年8月15日,略有删改)
  1.快速浏览上文,提取信息回答下面问题。
  孔子有关读书的两种境界:
  董健最初对孔子言论的理解:
  本文作者提出的三重境界:
  2.文章引用董健先生对读书境界认识的事例和宋太祖读书的事例,作用是否相同?你是否明白作者的用意?
  3.文章语言含蓄凝练,往往有很深刻的意义。请结合语境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1)炫才耀己:(2)开慧益智:
  4.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5.作者认为“为人”是读书人应该重视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对此,你有何体会?请简要谈谈。

  (三)不可放弃的努力
  蒋光宇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有很多可以放弃的东西,但万万不可轻言放弃的是:努力。
  你是否知道大鱼和小鱼的习性?大鱼喜欢吃小鱼,小鱼总是躲避大鱼。有人曾经用这两种鱼做了一个实验:
  用玻璃板把一个水池隔成两半,把一条大鱼和一条小鱼分别放在玻璃隔板的两侧。开始时,大鱼要吃小鱼,飞快地向小鱼游去,可一次次都撞在玻璃隔板上,游不过去。过了一会儿工夫,大鱼放弃了努力,不再向小鱼那边游去。更有趣的是,当实验者将玻璃隔板抽出来之后,大鱼也不再尝试去吃小鱼了!大鱼失掉了去吃小鱼的信心,放弃了努力。
  其实,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时也会犯大鱼那样的错误。记得4分钟跑完1英里的故事吧?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老虎奶,但是都没实现目标。于是,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人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路程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大,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很多。
  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开创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纪录,证明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断言都错了。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令人惊叹的是,一马当先竟引来了万马奔腾。在此之后的一年里,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
  训练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人类的骨骼结构也没有大的改变,数十年前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今天变成了现实?是因为有人没有放弃努力,是因为有了榜样的力量。
  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路上,有时候障碍的确存在,甚至很多;但有时候障碍已经消失,或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克服,可我们还误认为障碍仍然存在,不可逾越。可以说,有好多障碍并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胜利者与失败者的重要区别是:胜利者屡败屡战,决不轻易放弃努力;失败者偶遇挫折,却很快放弃了努力。
  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道河,那道河叫放弃。
  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座桥,那座桥叫努力。
  (选自《内蒙古教育》2007年第10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论点?
  3.谈谈你对文中加线句的理解。
  可以说,有好多障碍并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4.仿照结尾两段句式特点,再写两句内容相关结构相似的句子。
  5.面对层层困难或种种迷惑,我们要坚持不懈,不可轻言放弃,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请你为本文再补充两个证明中心论点的例子,叙述要简明扼要。

参考答案:

  Ⅰ中考试题精编
  (一)1.示例: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2.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3.孩童时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并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 4.示例: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5.示例:我在读书过程中注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自然会有新的体会与收获。所以我认为作者强调的传统读书重记诵和朗读,是值得提倡的。
  (二)1.示例:智能机器人的发明是科学力量,但是一旦由机器人包揽所有家务活,人类就无法体验生活细节的乐趣。 2.基因改造从治疗疾病转向改造正常人。3.大自然把人造就得有缺陷和弱点反而更有利于人类;大自然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自由和选择,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即使基因改造可行,也会遇到自然法则的抗衡;基因改造会改变人性的自然和可爱。(要求进行适当的概括,写出两条以上即可) 4.在段与段之间起语意的承接或转换作用。 5.提示: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培养正确的科学观。(能从文章的内容出发,结合个人认识,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三)1.示例:我们要学会放弃(或: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2.示例一:举例论证 第②段 用鲁迅弃医从文的
  典型事例,鲜明有力地论证了"放弃也是一种大智"的观点。示例二: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 第⑦段引用泰戈尔的诗论证了"学会放弃"的观点,这样论证具有权威性,说服更有力。 3.示例:就是珍惜自己的劳动,就是珍惜自己的人生。 4.示例:名言一:不能。因为"傲气"和"傲骨"是指人的作风和性格,本句并未谈到对待事情的做法,这不符合本文"学会放弃"的观点。名言二:能。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舍弃"鱼"而取"熊掌",这种做法正好符合本文"学会放弃"的观点。 5.示例:中考临近,学习紧张,我不得不放弃观看精彩的NBA球赛和歌星演唱会,因为我懂得迷恋它们就会耽误我的学习,耽误我的前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