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试论唐诗中的“何”字句(网中网收集整理)

试论唐诗中的“何”字句(网中网收集整理)

    01-15 03:00:46    浏览次数: 297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试论唐诗中的“何”字句(网中网收集整理),
3、 一问一答式
以“何”字句引起疑问,但诗人会直接或间接给出答案。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将会到达哪里呢?后面给出答案,原来是洛阳。一问一答,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但情感相对平和。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风吹一夜,梅花将花落何处?关山到处都是。“梅花何处落”,诗人将《梅花落》这一曲名的三字拆开,而“何处”则又是无计排遣的思乡之情的天问。它与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扬,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境,可谓异曲同工。以“何”字起问,引出花落,风传笛音,音满关山。于是,那关山静寂的夜空里,让人感到飘落的不仅仅是笛声,还仿佛飘落着落梅的花片,那幽幽的梅香,也顿时溢满了整个的天地。这一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它以有声的笛音,描述出无语的落梅。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李白《山中问答》)。题目《山中问答》,山中,意喻隐居。因为什么事而隐居呢?诗人“笑而不答”,却间接回答了,因为“心自闲。”一问一答,将诗人闲适自得的情怀含蓄地表露出来。又如“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也是设问,不归去的原因是因为秋山。
以“何”字句设问的诗句还有“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无家别》)。“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元结《农臣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这类以“何”字设问的句式在表达效果相对明知故问、问而不答的这两种句式感情相对平和,心中有疑问,诗人心中却已有答案,内心的情感冲突能够能到某种程度的排解;又或者本来就没有疑问,诗人知识借用这种设问的句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因此,诗人心中的矛盾并不明显,冲突也不激烈,感情基调大体比较平和。
二、“何”字作感叹词
其意义与前面三类区别较大,并不表示疑问。如:“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李白《李都护歌》)。水牛唯生江淮,故谓吴牛。南土暑,牛畏热,见月疑日,故见月则喘。这里以吴牛的典故表现气候的炎热,连吴地的水牛看见了月亮都误以为是太阳而喘息,写得极形象极生动 。“拖船一何苦”,说“一何苦”,直接道出拖船拉纤的艰苦,在酷热难当的天气下,拖船该有多辛苦。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暴戾,表达了诗人对拉纤民伕的同情。
“功成失所往,用舍何其贤”(杜甫《义鹘行》)。《义鹘行》是杜甫一首出色的寓言诗,通过异常生动地描写了一场“除暴安良”的英勇战斗,活画出雄姿飒爽的义鹘形象,并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它的正义行为。义鹘“功成”却飘然而去,不求报酬,“何其贤”,多么贤良!多么英勇!多么光明磊落!
“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马戴《落日怅望》)。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首句为“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但诗人呢?“念我一何滞,”却遇到多么大的阻滞,久久不能归家。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思乡之情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
通过与“何”字作疑问词的诗句的比较,我们发现这里的“何”字都不具备表示疑问的意义,而是作感叹词词使用,可以理解为“多么”的意思。感叹句一般是用来抒发某种强烈的感情的句子,因此这一类的“何”字句所表达的感情大都强烈而直接,喜怒哀乐表露无遗,或赞颂、或同情、或谴责。
三、“何”与“当”搭配诗句
类似祈使句中的“不如”句式。这类诗句基本上都是表达一种渴望、一种理想追求。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杜甫《画鹰》)。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表达了一种希望、企盼。
“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杜甫《彭衙行》)。杜甫在《彭衙行》中,追忆携家人逃难,在途中受到故人孙宰热情接待的经过,高度赞美了友人的情义。诗人对孙宰也充满了感恩之情,希望能长出翅翎,有朝一日飞去堕落在孙宰面前报答其恩情。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词诗的前两句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展示了可以供马儿驰骋的广阔原野,给它一个可以奋足奔腾的环境。“沙如雪”、“月似钩”是古战场的典型景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征战,联想到从军赴边,建功立业,这正是诗人所向往的。“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字面上写马,实际上是写诗人自己。他渴望自己的才能抱负得到赏识,受到重用,能够到疆场上为国家建立功勋。“何当”表达诗人的强烈愿望,以“何当”领起,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因此这里的“何当”尽管在字面上可译为“什么时候”,但在意义上却表达的是一种愿望。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抒情小诗。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你问我归期但我归期未定,现在一个人独坐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的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不断上涨。秋雨绵绵,涨的不仅仅是秋水,更是诗人心中难以摆脱的相思之情。接着,以“何当”将眼前的所见所想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转到所思之地,所思之人,写出诗人的遐想: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共剪西窗烛”。“何当”在这里可译“什么时候”,但同样地其表达的确实热切的期盼,也有对“共剪西窗烛”难以料定的惆怅。
这种“何当”搭配的唐诗还有“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温庭筠《送人东归》)等,笔者就不一一举例了。“何当”二字,在字面上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什么时候”,那这种句式是不是可以归类到疑问句式一类呢?笔者认为这样归类不妥,而是将将其独立分类。因为这里的“何当”二字在意思上更侧重表达希望、理想追求,祈求某种理想能够实现,尽管理想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
综上所述,唐诗中出现的“何”字句的出现不是个别诗人的偶然创作,而是一种普遍的诗歌表达技巧,而其表达方式也并不是单一,而是呈现多种形式,形成了三大表达模式,其中“何”字作疑问词使用又最为常见。唐诗中的“何”字句逐渐形成一种表达惯例,极大地丰富了唐诗以及后代诗歌创作的表达技巧。

注释:
① 游国恩、王起、萧涤菲等.专著.中国文学史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第三页
② 钱钟书.专著.钱钟书散文.【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7
③钱钟书.专著.钱钟书散文.【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7

参考文献:
张宏儒、罗书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博士伴读一+一大系*唐诗精品集》.团结出版社.1998.4
游国恩、王起、萧涤菲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贺慧宇、刘再华.《诗通》.湖南大学出版社
赵永纪.《诗论:审美感悟与理性把握的融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



上一页  [1] [2] 

试论唐诗中的“何”字句(网中网收集整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