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就要随着这篇论文的答辩而结束了。有许许多多的舍不得,也有许许多多的感谢要说。
首先要衷心感谢的是我可敬可亲的导师李芒老师!您三年来对我学习和研究的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令我终身受益。在您的指导下,我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您的睿智、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对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爱、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学到了如何做事,您在生活中的幽默、宽容、豁达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千言万语在此刻化为了一句“谢谢您!”。
感谢所有教育过我的老师!你们传授给我的专业知识是我不断成长的源泉,也是完成本论文的基础。
感谢所有在科技楼1006学习和生活过的同门:李莎、张玥、司言词、褚秋砚、毕海滨、陈守刚、周玮、张雪梅、董德宝等!特别要感谢的是和我一起参与“综合性学习”的各位同门,因为这篇论文的实践工作是我们大家一起完成的。还要特别感谢李莎——这个和我一起学习和生活了七年的好朋友、好舍友、好同学,你和我一起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时刻,尤其是各种各样的考试,你在我论文完成的过程中给了我许多鼓励和帮助。
感谢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北京市八一中学、郑州47中、北京市汇文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你们给了我丰富的实践土壤,使我从中汲取了无限的养分,让我能够站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完成我的论文。
感谢我的舍友兼好友:刘慧琼和代琼琳!你们的开怀大笑、你们的精神鼓励、你们的……给了我快乐和温馨的感觉,给了我永远无法忘记的研究生生活。
感谢我身在远方的父母!你们给我生活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鼓励是我学习的动力。
感谢王江川!是你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还要感谢我的许多好朋友——旷晖、桂明、李葆萍……!虽然不在身边,但是你们给我的是无法言表的帮助。
再次对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