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高二历史上册教案,http://www.deyou8.com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文 章来
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新课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一时间,学派蜂起,百家争鸣。特别是儒、道、墨、法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百家争鸣”
(多媒体展示) 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师)百家不是真的有一百家,其实只有十家,影响较大有儒、墨、道、法四家,下面我们就按照平时的分组情况由四组同学分别代表四家学派,古有稷下学宫,各派云集、百家争鸣,今有多媒体教室,精英荟萃,理性思考。让我们发扬稷下风格,首先走进儒家学派。
请第一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学生回答略)
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继承和发扬孔子儒家学派思想的是孟子和旬子。请一组同学介绍孟子。
1、孟子
请同学们阅读孟子名言,结合书本和所学知识,介绍孟子其人并总结孟子的主要主张。
教师总结:孟子的 主要思想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4)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思考一: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又有何发展?你还了解其他的孟子名言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仁政”的主要内容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不违农时,给农民以土地,有利于劳动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过渡:在古代经济不断发展中,随着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有了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个代表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即是明确的反映。
2、荀子
请阅读荀子名言,总结荀子的主要主张。
多媒体展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汉族。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 》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
荀子传世名言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劝学>>)
思考二:孔孟旬思想比较,关于人性论,你赞成那一个,为什么?
思考三: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是否受重视,为什么?
但是,在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局面下,生存和统一是头等大事,而仅靠“仁政”是无法实现统一的。正因为孟子的思想距离当时的现实需要太远,备受当时的统治阶级冷落也是十分必然的。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二、墨子与墨家学派
请第二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
多媒体展示: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请阅读墨子名言,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墨子名言: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投我桃子,我用李子回报。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译文】假如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和爱自己一样,还能有不孝的人吗?
学生总结: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1、 主张“兼爱”、“非攻”
2、 尚力、尚贤、尚同:
3、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反对儒家的厚葬和守孝三年。
思考四:墨子的思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哪个主张可以体现?墨子思想有什么进步性?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辨证唯物主义及辨证唯物论。墨家的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当时,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兼爱”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小生产者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得到统治者的体恤,能够温饱富裕;“非攻”反映了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遭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尚贤”反映了小生产者对世袭制用人制度的不满,对社会政治清明的渴望。虽然战国时代封建经济日渐繁荣,小生产者的队伍日渐扩大,墨家思想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兼爱”、“非攻”有利于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但它却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更不能使统治者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生存并完成统一,所以也不可能被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所采纳。
探究一: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小组讨论)
“兼爱”还是“仁爱”?
“民权”还是“君权”?
“鬼神”还是“天命”?
三、庄子与道家学派
请第三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和基本主张。
思考五:何谓齐物,怎样能做到逍遥?有什么意义?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教师总结:发扬老子唯心主义思想,强调主观。举"庄生梦蝶"例。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另许多成语典故均出自庄子,如"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薪尽火传"、"庖丁解牛"、"螳臂当车"、"盗亦有道"、"螳螂捕蝉"、"子非鱼安知鱼之"、"屠龙术"、"邯郸学步"、"无为而治"。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思考六:如何评价道家的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他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劝告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应该顺应时势民心,这样才能天下大治。战国时庄子的思想比老子还要消极,同时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