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西晋的兴亡和内迁各族。
2.掌握东晋、前秦的建立和淝水之战。
3.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动乱对社会经济所起的破坏作用,培养学生从社会大环境中去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培养学生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对西晋八王之乱的学习,使学生明白: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
2.通过对内迁各族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结果,每一个民族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通过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
1.淝水之战。
2.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
1.这一历史时期历史发展线索。
2.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方法
1.歌谣导入法。可以用歌谣的形式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线索讲清楚,从而带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特点和导入新课。
2.讲述法。对西晋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和淝水之战等内容,采用讲述法好些。
3.图表法。由于本课线索复杂,又涉及较多的空间概念,故而用图表法,增强直观性。
4.讲解法。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可以适当讲解,因为这一目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用此法会好一些。
5.联系现实法。主要是经济重心南移。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和《淝水之战形势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属于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一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江南地区的开发”。
[导入语例示二]
今天的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那么,汉朝时的江南的经济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呢?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水平?汉朝以后,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我们来看三个成语:先看“投鞭断流”。它是用来形容军马众多的。在特定语言环境下,也用以形容自恃自信。再来看“风声鹤唳”。它用来形容有一点风吹草动和声响,就惊恐慌乱起来。第三个成语是“草木皆兵”。它用来形容惊慌时疑神疑鬼。(把三个成语都写在黑板上)同学们知道吗?这三个成语都出自中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发生在前秦与东晋两个政权之间的一场战争。那么,淝水之战的背景是什么?淝水之战中双方胜负如何?淝水之战对当时的南北双方都有哪些影响?学完这一课后,我们就会解决这些问题的,下面我们来看详细内容。
[导入语例示四]
请同学们先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三国两晋南北朝歌诀
黄巾起事东汉瘫,群雄割据起战乱。
三国鼎立魏蜀吴,分裂割据六十年。
西晋代魏灭蜀吴,统一时间太短暂。
东晋偏安于江南,十六国家乱中原。
宋齐梁陈称南朝,三魏齐周北半边。
分裂二百七十载,统一江山隋朝建。
同学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到589年,即从曹魏政权建立到隋灭陈统一全国,历时三百六十多年。这段历史头绪繁多。政权更迭频繁,除西晋短期统一外,主要是封建国家的大分裂时期。掌握这个时期的朝代顺序,是学习这段历史的首要问题。关于三国的历史,我们前面已经学过,根据这首歌谣里的顺序,三国结束后应当是西晋王朝开始。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西晋的兴亡和取代西晋的东晋和十六国的历史。
[板书]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魏灭蜀汉和司马炎建晋灭吴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把三国到西晋一段历史的线索先理顺。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请一个同学起来复述一下从三国到西晋的逐步演变。
[学生复述]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首先是魏灭蜀汉,然后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在公元266年代魏建立了晋朝。最后,280年,晋灭孙吴政权,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师引导]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知道三国后期,在历史舞台上活动的主要人物在蜀国方面来讲有诸葛亮、姜维等人,在魏国有司马懿父子等。下面,请同学们讲一讲关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故事,看一下大家对这段历史的熟悉程度。
[学生讲述]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五丈原交战,司马懿吃了败仗。他退回营寨,坚守不出。蜀军到他营前百般叫骂,司马懿吸取了从前的教训,充耳不闻,并命令众将官,不许前去迎战。诸葛亮为长远打算,让蜀兵在渭河南岸的土地上开荒种地,以充军粮。两军就这样相持了很长时间。
诸葛亮见司马懿拒不出战,便用了一个盒子装了妇人用的头巾和衣服,并写了一封信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信中写道:你身为魏国大将,竟不能率部下与我一决雌雄,而缩在营中不敢出战,这和妇人有什么区别,不如穿上我给你送去的这些衣服,回家享清闲去吧。司马懿看了以后虽然怒火中烧,但还是控制住自己,并很隆重地招待了来使。为了从来使口中套得蜀军的虚实,司马懿假装热情地对来使说:“诸葛丞相每日忙于军务,身体还好吧?”来使说:“丞相每日都早起晚睡,事必躬亲,近来他的胃口不好,只吃很少的饭。”使者走后,司马懿对他的手下说:“诸葛亮每日军务繁忙,可吃饭休息都不好,我料他不能再活多久,我们只要坚守营寨,蜀军会不战自退。”
果然,诸葛亮因长期操劳,积劳成疾,不久逝去。蜀军退走,司马懿也退兵洛阳。(如果学生愿意,可以在课后组织故事擂台赛)
[教师讲解]诸葛亮死后,蜀汉开始衰落。继续执政的蒋琬、费祎基本上遵循了诸葛亮的各项政策,蜀国尚能维持较安定的局面。253年,费祎被魏国来降的郭修刺杀。此后,侍中陈祗和宦官黄皓相互勾结,干预朝政,政治日益腐败。大将军姜维于艰难中继续诸葛亮的未竟之业,派兵屯守汉中。自己亲统大军多次伐魏。由于刘禅昏庸,黄皓等从中作梗,姜维的北伐毫无进展,反而劳师动众,国力更趋衰弱。
263年,魏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亮分兵三路,大举攻蜀。钟会率10万大军为主力。由斜谷入汉中,姜维率蜀军主力于剑阁防守,双方激战。邓艾率3万军出阴平道,行无人之地700余里,南下江油(四川江油北),在绵竹与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激战,诸葛瞻阵亡。魏军直逼成都。蜀朝廷一片混乱。光禄大夫谯周建议刘禅举国投降。他说:“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投降后,后主尚可封爵延年。”于是刘禅出降,蜀亡。这时,姜维伪降钟会,跟随进军成都。次年,钟会想叛魏自立为王,姜维伪与钟会合作,准备乘机恢复蜀国,后事败自杀。刘禅被送至洛阳,封安乐公。
[教师引导]刘禅在位,昏庸无能,无一贡献。但也有两大好处,一是充分信任诸葛亮,政事咸委于他,使诸葛亮的治蜀方略能够实施。二是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成语。我想问大家的是这个成语叫什么?
[学生回答]“乐不思蜀”。
[教师引导]谁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
[学生回答]蜀汉亡国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魏国的都城洛阳。一天司马昭问他想不想念西蜀,他说:“此间乐,不思蜀矣。”
[教师讲解]司马懿是河南温县人,出身于著名的世族豪门。初为曹操起用,但受压抑。明帝时地位提高。明帝死后,年仅8岁的曹芳继位,司马懿与大臣曹爽受诏共同辅政。后在洛阳发动了政变,把曹爽集团一网打尽,掌握了朝廷大权。此后,曹魏政权为司马氏所左右。司马懿死后,先由其子司马师掌权,后由司马师之弟司马昭掌权。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自为相国,称晋公,接着封晋王,完全控制了魏国政权。他杀名士嵇康,肃清异己势力,加紧废魏准备。265年,司马昭死去,其子司马炎继为晋王。266年,司马炎在洛阳南郊设坛,召集百官,并有匈奴单于等万人参加,举行登基大典,宣布代魏建晋,改元泰始,都洛阳,是为晋武帝,史称“西晋”。
西晋建立后,在司马昭灭吴准备的基础上,于279年,令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帅杜预、王濬等军20万,兵分六路,大举伐吴。280年正月,王濬从益州顺流而下,烧毁拦江铁索,直抵建业城下。其余几路军马也同时并进,一路上“兵不血刃,攻无坚城”。这时,吴末帝孙皓率太子等人,自缚囚车,到晋军营中请降。吴国灭亡,西晋统一全国。孙皓被押送洛阳,封为归命侯,284年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