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周:学习层进式结构
一、
重 视 塑 造 形象
世界丰富多彩,芸芸众生。在这繁忙的世间,想活得精彩,我们需要有一个好的形象,我们需要重视塑造自己美好的形象。
塑造英雄的形象,我们需重视。英雄的形象极大地标志着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精神本质。它可以让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光大,使民族高度团结在一起。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英雄形象。
古罗马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女隶主都玩弄着奴隶。然而斯巴达作为奴隶中的一名,他不满这一切,他挥刀起义杀死了奴隶主,反抗着黑暗的社会,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在中国也有很多的英雄,近代的邓世昌的英勇撞舰,林则徐的虎门硝烟,他们是我们国人心中高大的英雄形象,他们的出现显示着一个民族不可摧毁的巨大的力量。这是值得我们赞扬,值得我们学习的。
塑造青春形象,我们需重视。青春是每个人都有的,青春是人们生命中最旺盛的时期。这样的人生历程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向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人生因此而更加充满了活力,我们的世界也因此被装点得更加美丽多姿。因此我们要好好的塑造青春的形象。
王勃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写出千古留传文章,令人赞不绝口。是青春的力量,让他如此风发。在美国某州有一个十八岁少年打败原来的市长,成功当选为新一任市长,也是青春的力量让他有如此的能耐。
青春的形象确实牵动着无数人们心中那一颗火热的心,让人们敢于表现自己勇于挑战困难。
塑造高洁的形象,我们需重视。高洁的形象体现着一个人美好的品质。它让人在世俗人群中脱颖而出,独立一方。以自己的形象向世人昭示着做人的本质,做人的方向。
陶渊明厌倦官场狡诈,罢官归田,隐居南山下,独爱菊花,菊花代表的就是高洁的形象,正如陶渊明的人格。包公在动荡的宋朝,不畏强权,秉公办事。令人无不为他的情操所赞叹。公仪休的当任宰相时期虽自己喜欢吃鱼,却从未手过别人赠送的鱼。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高洁的品德,要树立高洁的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浊清莲而不妖。这是高洁的体现,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美好的形象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净化着社会的空气,美化着人们的灵魂。因此我们要重视塑造自己的形象。
树 立 美 好 的 形象
当今世界异彩纷呈,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形象。小草任人践踏却从不低头,树立了坚强不屈的形象,大树为人遮风挡雨,树立了乐于奉献的形象。而我们人呢?也应该树立自己的良好的形象,因为形象展现了自我,让他人认识自己。
树立宽容的形象,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宽容是人最大的美德,它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鲍伯•胡佛是美国著名的试飞驾驶员,他在空中的特级表现得到赞赏。一次飞回洛山杉机的时候,在距离地面900多米的时候,飞机有两个引擎竟然同时失灵了,将飞机成功着陆后,他找到了负责保养飞机的机械师,但他没有责骂他,而是请他明天帮他的飞机做维修工作。不计较他人的过失,敞开心扉包容他人的过失,这就是宽容,它让别人感受温暖,反省过失,从而懂得尊敬宽容他人。因此,我们要树立宽容的形象。
树立诚信的形象,能赢得他人的信任。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守则,也啊事业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试问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生存之道都没有,他又怎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帮助呢?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他立三丈之木于南门,告诉百姓如果有人能将此木搬到北门,就给予十金。可没有百姓相信这件事,于是他又贴告赏五十金,后来有一个搬此木到了北门,真得了五十金。从此,百姓信任商鞅、信任新法。如果商鞅没有立木取信,那么他将不能使新法顺利推行,也不可能为秦统一全国而奠定基础,因此,我们要树立诚信的形象,它使我们被信任,使我们取得胜利。
树立勤奋的形象,能赢得他人的赞赏。成功源于勤奋,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地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二十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长江、黄河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写作奠定基础。歌德花了58年的时间,搜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奋,他们不仅获得了成功,还得到了世人无数的赞赏,为此,我们应树立勤奋的形象。
形象犹如一面镜子,它折射出我们为人的种种,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树立好的形象。
二、学习层进式结构
学贵善问
谈起学习,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刻苦。下苦工夫,这当然是对的,但也要讲究方法,这方法的一种就是“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夫子把学和问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王充也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边学边问,多想多问。
那么,问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问能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有了惑,那就要解,这就要问师长,问学友,知其所以然,惑就迎刃而解了。若不问,惑终不解矣
“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是“问题大王”,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问。正是由于好问,他才对许多人视而不见的各种各样奇怪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加以研究,开创了电业的先河。所以,常问可使自己增长聪明才智。
其次,问能知新。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问有所得,就能获得新知。司马迁为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材料,亲自到尧穴、禹洞考察,遍访当地老人,详细地询问了传说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据此,他进行了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十分翔实地记载下来。如果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面壁修史。我们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比如遇到一道数学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去问同学,问明了思路,于是可以举一反三,以后遇到同类的问题就会感到得心应手。
“问”是很重要的,但怎样才能“问”得好呢?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说过:“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蠢汉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他告诉我们:遇到疑问,就要反复地请教别人,要问得透彻,问得深入。我们常常犯这样的毛病:问是问了,但浅尝辄止,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忍劲。问的时候又往往不善思考,问其然不问其所以然,这样问的效果当然不好。不经思考,一味地向别人讨教,表面被吸收的却是寥寥无几,况且从他人那里搬来的知识不经消化是最容易被忘记的。所以要先思后问,问后熟思。
要向别人请教,还存在一个态度问题,要“问”得好首先要谦虚,尊重别人,要看时间、场合、尽量不要影响别人的休息和工作,态度要诚恳。记得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介绍过他在向师长请教时的谦恭态度,对老师的教诲,他垂手聆听,遇上老师不悦时,他则“色愈恭,礼愈至。”这里撇开封建伦理不谈,他的谦虚求教的态度就值得我们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有知识,就向谁请教,不必去问他的身份、职务、地位。孔子是个圣人,但他入太庙还“每事问”,问住持祭祀的人;还向老郸问礼,向长弘求教音乐知识,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终于使他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今天,我们更需要让在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这方法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