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学习方法 学习古文的四条捷径
近年来,上海语文高考试题中出现了增加民族经典文学段落、提升文言板块分值、检测考生对古文鉴析能力等态势,由此关注高三时段的古文学习变得十分重要,笔者提供四点思路,同学们平时不妨一试———
将字词含义系统化
对此,一些同学仅仅落实在“实词的系统化”与“虚词的系统化”,这当然是正确的。然而,我们更应当注意横跨“实、虚”两头的字词系统化的知识基础内容。举个例子来加以说明,比如“然”字:《史记·项羽本纪》中“臣战河南,然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和贾谊《论积贮疏》中“卒然然边境有急”、苏轼《石钟山记》中“石之铿然然有声者”,这三个“然”是虚词,分别是转折连词“然而”和与副词“卒(通‘猝’)”组合作“地”、与形容词“铿”组合作“……的”解;至于屈原《涉江》中的“与前世而皆然然兮”、蒲松龄《促织》中的“成然然之”和曹植《七步诗》中的“萁在釜下然然”,这三个“然”是实词,分别是指示代词 “这样”、动词(意动)“认为……对”和先通假后作动词的“燃”解。类似的字词还有“顾、其、之、是”等。
将文言语法规律化
从初中到高中,七个学年十四学期,语文教师所讲授的古文教材有百余篇,基本的基础语法都散在课文里,若能把判断句(三种)、被动句(八种)、状语后置句(四种)、定语后置句(三种)、省略句(11种)、宾语前置句(十种)都整理归纳,这对学课文、做练习、应考试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也举“宾语前置句”来加以说明吧,比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中的“未之有也”是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句;《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大王来何操”是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吾谁与归”是疑问句介宾宾语前置句;贾谊《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判断句强调宾语之宾语前置句;《论语》中的“一言以蔽之”是陈述句介宾宾语前置句;曹操《求贤令》中的“唯才是举”是“唯……是(之;之为)”式宾语前置句;《庄子·秋水》中的“我之谓也”是“之谓”式宾语前置句;《史记·陈涉世家》中的“苟富贵,莫相忘”是副词“相”作称代作用的宾语前置句;韩愈《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复指代词“之” 充任提宾的宾语前置句;北朝乐府《木兰辞》中的“问女何所思”是“所+动”式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以上句法实例,我们都知晓,但使之规律化却是更重要的理解与应用。(注:关于词法规律就略之了)
将语段译文精确化
近代学者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其实际就是译文一定要做到 “字字落实,一一对应”。也举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吧,比如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齐人刘庭式未及第时,议娶其其乡人之女,既成约而未纳纳币也。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盲。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言。或或劝纳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负负吾初心哉。’卒取盲女,与之偕老。”其中带“·”符号的注释先后应是“自己的、送礼、瞎、提起、有人、娶、违背”。若把它全文译成现代白话,应该这样:“齐人刘庭式还没中举时,心谋迎娶自己的同乡的少女,两家已草成婚约然而还没给女方送礼。到刘庭式中举,自己的未婚少女因患病,两眼都瞎了。女家是农耕之家,很穷,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规劝他迎娶那漂亮的女子,刘庭式说:‘我的心已经许配给她了。虽然她两眼瞎了,怎能违背我当初的本心呢。’最后迎娶了盲女,并和她共同生活到老。”总之,在译文时一定要把“词法”与“句法”在文句中严谨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切实做到“确切、流畅、优美”的原则标准。
将赏析能力原创化
上海语文高考的基本命题原则是“能力立意”,在古文考察的试题中就必须要求考生具有对检测语段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技巧、语言特色”的综合多元鉴赏评析水平,因此在完成了上述三条之后,更要提升解惑答题能力,为说清此点,让我也举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吧,比如上海一、二期课改均有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这篇教材,若选取其中的第③自然段来剖析:其“主题思想”可概括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是治国之理”;其“人物形象”只能说庄宗是个宠信伶官、贪图享乐而导致国破身亡的可悲人物;其“艺术技巧”是运用正反自比、例理结合的的议论方法,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有益教训;其“语言特色”直坦深沉、感情饱满、言辞尖峻、文句谨实。希望同学们在做任何一篇(段)古文作业时,都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性地切磋,真正提出独自原创的个性鉴析理念,这是培养应对上海语文高考“能力立意”的主要捷径,会对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有极大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