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求学》杂志的博客。
城市和大学,是彼此的荣耀和见证。
城市,大学的载体;大学,城市的名片。二者曾令多少高考路上的学子梦回萦绕,痴醉心迷。为了第一手的呈现城市的人文、大学的魅力,《求学》编辑与各地工作站站长、通讯员白天游览城市,采访在校学子;晚上查阅资料,整理采访稿。苦战数日,终于熬出本期专题——“无城市,不大学”。
求学北京站:刘良恒
北京:一座有体温的大学之城
气势恢宏的紫禁城、迤逦多情的颐和园、沧桑凝重的圆明园,代表着这座城市曾经辉煌悠远的历史;创意无限的798艺术区、造型奇特的央视大楼、引领风尚的流行文化,诠释着这座城市正在书写着传奇的心灵悸动。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现代、既古典又时尚,既保守又开放。中国再无一座城市,能够坚守价值传统的同时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多元文化。
中国的大学滥觞于此,千千万万的年轻人“去北京读书”的梦想并非虚言,北京高校的数量和质量,以压倒性优势坐在全国城市的头把交椅上。从“211工程”、“985工程”的大学名单就可以看出,107所“211工程”大学,北京拥有23个席位。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985工程”39所入围大学中,北京有8所。自由傲气的北京大学、厚德载物的清华大学、经世致用的中国人民大学、行为世范的北京师范大学、知行合一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求实创新的北京理工大学、敬业乐群的北京邮电大学、求真务实的中国地质大学,它们作为学术思想的前沿阵地,不断塑造着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内涵。在这里,你可以探寻传统文化的精深,聆听西方思想的博大,实践艺术理念的疯狂,追寻文化名人的足迹,探究老北京胡同的深浅,感受这座城市的真实体温。
学子体验:黄小然,中国人民大学学生
如果概括在北京念大学的感受,我想引用《南方日报》的口号:高度决定影响力。
北京最大的优势在于教育资源特别丰富,优秀的老师特别多。比如,在“百家讲坛”主讲社交礼仪的金正昆,北京的学生轻轻松松地就可以到他的课堂听课。大学课堂一般都是开放的,只要你胆子大,清华北大的课也随你听。各种实践机会也特别多,创业大赛、商业策划、模拟法庭、求职培训什么的,太多了,都记不住啦。实习也挺方便的,而且实习单位一般名头都特别响,写在简历上绝对是一道风景。我就在《经济观察报》、联想中国总部实习过,还有一个去新华社实习的offer被我拒绝了。在北京招聘的企业都是各地知名的,比如南方报业、广州日报、宝洁、IBM、百度、腾讯、新浪。不过,进这些单位也是需要实力的,毕竟北京优秀人才扎堆嘛。
求学南京站:金菊
南京:爱住金陵为六朝
“江南金粉地,金陵帝王朝。”与北京、西安那些古都相比,依山傍水的南京多了一份灵动和温柔。哀怨隽秀的秦淮河,凄美温婉的莫愁湖,香烟缭绕的灵谷寺将所有的厚重都化作了一种大气平和的底蕴。这座城里的人也是如此,经历那么多的波折磨难,眉宇间却始终透露着一股大气和淡然,不温不火,不骄不躁,却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岁月静好的南京,虽然高校林立,却没有声嘶力竭的追逐和喧嚣,她们心平气和地临水而居,心怀宽广的指点江山;她们不叫嚣,不故作高深,纵然如南京大学这样的百年名校,性格也始终是内敛的,不张扬的。以土木建筑见长的东南大学,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水利科技人才的河海大学,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开办审计学专业的南京审计学院,我国最早独立创办的中国药科大学,诸如此类的还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技术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她们从容着、美丽着、沉静着,心无旁骛地治理着经世之学,书写着天下文章。
学子体验:赵璐,南京大学学生
南京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文化底蕴很深。没事的时候,我就喜欢叫上几个朋友,骑着自行车到城里城外转转,每次都有意外的发现。
当然,这样的时候并不是很多,因为南大的学术氛围很浓厚,看着学长们背着书包行色匆匆的赶往教室或是图书馆,我们也不好意思玩得太嚣张。而且南大的校园活动相当丰富,讲座也特别多,学校每年都会邀请各界人士来讲学,除了国内外的学术专家以外,还有一些社会名人,如《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王晓峰、《时尚COSMOPOLITAN》的执行主编徐巍,还有陆川、陈丹青等都跟我们有过面对面的交流,有时候时间冲突了,不得不忍痛舍弃几个。这边的实习机会也很多,只要有心,在毕业前完成一两份大实习为就业添金加码还是比较容易的。不过,南大找工作的人不是很多,大部分人会选择出国或是读研。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末页共4页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