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词语 口号 名人名言 顺口溜 祝福语 短信 教学文档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考研 自考 企业管理 营销 人力 财务 个人创业 求职指南 厨艺教学 物业 管理文库 谜语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

    06-21 15:49:45    浏览次数: 476次    栏目:七年级历史教案

标签:初一历史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http://www.deyou8.com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
有一天,南朝齐国的王肃投奔魏国,因他父亲雍州刺史王奂和兄长被齐武帝杀害。王肃满腹经论,韬略出众,与拓跋宏谈论治国之道,很有一番见地,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王肃特别强调,北魏要想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必须迁都洛阳。
因为当时大多数旧臣反对迁都洛阳,所以孝文帝决定以巧取胜。一天,拔跋宏诏谕文武群臣上朝议事,谈到南下统一大业,征求众臣意见。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又经过占十,南征之事定了下来。一月之后,拓跋宏亲率30万大军和文武百官,行程2000里,渡过黄河,到达洛阳城。
第二天,士兵们还在睡梦之中,便被号角声催醒。大家拖着疲倦的身子集合起来。拓跋宏宣布:“昨晚得报,北方柔然族伏名敦可汗率十万大军南下,犯我边境;南齐朝廷也派十万大军准备与我决战。我们必须先打破齐军,直捣建康,然后回师平城抵御柔然的进攻。”魏军将士听完这一番话,顿时响起一片哀叹声。有几位大臣提出回师平城,被拓跋宏严辞训斥。这时,王肃跳下马,跪请把这次行动诏靠天下称作迁都洛阳,以后再寻机班师平城。拓跋宏假装思索一阵说:此虽算不上上策,但也有可取之处。同意迁都洛阳的请站到左侧。因为当时秋雨连绵,道路泥泞,文武百官实在不愿意再往南走,因此大部分人都走了过去。有几个顽固分子看到大势已去,也慢慢地站了过去。于是,北魏的都城由平城迁到了洛阳。不热心改革的皇太子,想逃回平城,孝文帝的发现后,废掉了他的太子身份。
[教师过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就是要接受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所以,迁都洛阳后,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么,孝文帝的改革具体有哪些措施?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这将是我们在下面要学习到的内容。
[板书]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以前的改革
[教师讲述]课本上讲到的迁都以前的孝文帝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主要是指北魏冯太后主持的改革。
冯太后,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蓟县)人。生于440年,卒于491年,“文明”是她的谥号。太后的伯祖父冯跋建立的北燕是十六国中四个汉人政权之一。冯跋死后,其弟冯弘继位。在北魏的进攻之下,北燕灭亡,冯弘逃到高丽被杀,其一子一女被北魏俘虏。子冯朗在北魏官至刺史,女入宫后成为北魏太武帝的贵妃(左昭仪)。冯朗后来因事被杀,其女儿入宫受姑母的抚养,后来成为北魏文成帝的皇后。465年,文成帝死,年仅12岁的献文帝即位。第二年,冯太后发动宫廷政变,杀了控制朝政的丞相乙浑,开始执掌政权。孝文帝即位时年仅4岁,冯太后继续临朝称制,总揽大政。冯太后在位期间的主要改革措施有:一、建立俸禄制。北魏百官原来没有俸禄,冯太后增加民户的税收以充百官的俸禄,建立了“班禄”制度;同时严惩官吏的贪污行为。二、实施均田制,规定15岁以上的男夫分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妇人分给露田20亩。露田加倍或加量授给,以备休耕。露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桑田、麻田用于种植桑、枣、榆、麻等。所分配的土地不得买卖。受田人死亡或年过70要将露田归还官府,桑田不必归还,可以世代相传。奴婢和耕牛也分配土地,奴婢的受田数量与平民相同,耕牛一头受田30亩,每户限4头牛。受田农户,一夫一妇要向政府交纳二石粟和帛(或布)一匹。三、建立户籍制度,规定受田农户中的丁男要负担征戍、杂役。这些措施都吸收借鉴了汉族的政治制度,促进北魏王朝的繁荣富庶,为以后的孝文帝改革打下了基础。
(由于讲述过多,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故可以把冯太后改革的内容用投影打出)
[教师过渡]冯太后的改革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向中原先进的封建制度接近,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主要是文化方面的改革,更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速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板书]2.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一下迁都后魏孝文帝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都是孝文帝迁都后的措施。
[教师引导]能不能言简意赅一些?
[学生回答]可以归纳为六条。(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汉族通婚;(5)采用汉制;(6)以礼、以孝治天下。(教师可用板书写出)
[教师引导]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课本上只有一句话:即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具体内容在课后的小字内容提到了一些。现在请大家集体朗读。
[学生朗读]孝文帝改革后,经过民族融合,传统的汉文化得到发展。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经济,难以言传。”
[教师分析]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在冯太后改革的基础上,大力革除鲜卑旧俗,雷厉风行地推行汉化政策,加速了封建化进程。这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请同学们看恩格斯的一段话:
[投影显示]
“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同学们,冯太后、孝文帝的改革,正是体现了这样的历史发展规律,革除落后的“胡风国俗”,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民族融合的成果,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使民族大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有助于吸引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改革后,社会较为安定,国力增强,出现了魏晋以来少有的繁荣景象,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故事中得到验证。
明朝冯梦龙的《笑史》里讲到北魏孝明帝的母亲胡太后到国库去,见布帛丝绢堆得满满的,就听任跟随她去的官员们自己去背。谁能背多少就要多少。其中被封为章武王的王融与被封为陈留侯的李崇,贪婪地想多背一些绢帛,但却都超过了搬运能力,以致趔趔趄趄地摔倒了:李崇扭伤了腰,王融跌坏了脚。胡太后于是让手下的人取回他俩背去的绢帛,使他俩空着手出了国库。
这个故事在《新编笑林广记》的“贪婪笑林”里出现。从表面上看,是讽刺王融、李崇的贪婪,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表明北魏的富有,即经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孝明帝的在位时间是516年到528年。孝文帝的离世是499年,孝明帝在位期间正是孝文帝改革大见成效时期。因此,这个故事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
[教师过渡]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阶级矛盾缓和,民族融合加强。但是好景不长,到北魏末年,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很快导致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北魏开始分裂,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内容。
[板书]3.北朝的演变
[教师讲述]北魏末年,尔朱荣叛乱,后尔朱荣被杀,其部将高欢起兵消灭了尔朱氏势力,534年,立魏宗室元善见为孝静帝,并迁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由高欢掌握军政大权,史称东魏。535年,割据关中的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是为文帝,由宇文泰掌握朝政,都长安,史称西魏。后来,高欢子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自立为帝,是为文宣帝。国号齐,史称北齐。宇文泰死后,其子宇文觉废帝自立,是为孝闵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下面,我们用图来表示北朝的演变。
 
[教师总结]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我们就学习完了。下面我们先把这一段历史的朝代更替复习一下,使同学们对这一段历史的线索有一个大略的掌握。请同学们看投影。
 
[教师继续]具体涉及到本课,我们的主题是北方民族的融合。我们应把握的是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促进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反过来,孝文帝的改革,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实现。为了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我们特用一个图示来加深理解。
[投影显示]
  [布置作业]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是
A.曹魏    B.前秦    C.北魏    D.北周
答案:C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A.长安    B.许     C.洛阳    D.殷
答案:C
3.在改汉姓的改革措施中,“元”姓是由鲜卑族的(    )姓转化而来的
A.丘穆陵    B.拓跋    C.贺赖    D.独孤
答案:B
4.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2.北方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以前的改革
2.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3.北朝的演变
 

文章来 源

上一页  [1] [2]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