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
①道家
首先要求学生注意“道家”与“道教”的区别,“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
⑴老子,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楚国人。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指导学生看“老子像”。
要求学生通过《淮南子》里的故事了解道家思想中“祸”与“福”关系。
“无为而治”方面的思考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⑵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为学生讲几个《庄子》里面的寓言。如“梦蝶”、“鼓盆”、“非鱼”等。
②法家
韩非是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李悝、吴起、商鞅都是法家思想的人物,他们在各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适应时代的要求。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信奉儒家学说的。但他和孟子的思想有区别,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荀子的思想吸收了一些法家的观点。他的两位最有名的弟子李斯与韩非都是法家的人物。指导学生看课文中有关小字。
韩非主张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今世必然胜过世。这就和道家的思想不一样。指导学生回顾课文中关于老子“小国寡民”的内容。
“法治”,结合商鞅变法思考“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始皇用韩非的思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王朝。我们前面所学的“焚书”事件,正是韩非思想“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体现。法儒两家,法家掌权“坑儒”;儒家掌权“罢黜”。
这里我们可以多想点,秦朝二世而亡于用法家思想有没有关系?
墨家和兵家的内容,同学们自己看。
“身边的历史”:与“诸子百家”有关的成语故事,先用小黑板写下来,让学生抄下来,选择几个成语解释。
《老子》:大器晚成、无中生有、受宠若惊、视而不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论语》:任重道远、待价而沽、分崩离析、祸起萧墙、三思而行
《孟子》:杯水车薪、出类拔萃、拔苗助长、缘木求鱼、与人为善
《庄子》:螳臂当车、井底之蛙、得鱼忘筌、越俎代庖、望洋兴叹
《孔子》:避实击虚、出其不意、知已知彼、出奇制胜、风雨同舟
《荀子》:青出于蓝、前车之鉴、后发制人、生杀予夺、四海为家
《韩非子》: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吹毛求疵、兵不厌诈、自相矛盾